30 October 2008

城市與設計大展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倫敦設計博物館)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2008年11月號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首次肯定了工業設計的成就及對現代生活的影響。1908年,一戰的前夕,維也納成為了現代設計美學的最佳演繹者,建築師Adolf Loos率領的Vienna Secession運動開創了art nouveau的建築風格。設計史上的另一波就由德國的Dessau接上,這個小鎮隨著史上最著名的設計學院Bauhaus於1925年的遷入而矚目,成為一眾著名建築及設計先驅的大本營。1930年的巴黎接上Dessau的棒,成為世界視覺藝術之都,畢卡索及Le Corbusier重新定義藝術及設計。


戰後的美國逐漸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潮流的領導,建築師及傢俱設計師Charles Eames以流麗、高雅的studio設計成為新典範。六十年代,米蘭以華麗、精緻的時裝及傢俱設計創造了一個城市的神話。二十年後,日本東京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工業設計的重心和審美觀念亦更趨多元化,東京的卡通文化及玩樂精神滲透進西方百多年來的典雅作風。最後,倫敦再度提出設計新觀念,並體現在Ron Arad、Ross Lovegrove 及Jasper Morrison 等新一代設計師的作品。這可說是現代設計史上的七個重要里程碑,分別在七個城市上演,同時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狀態。


由伊斯坦堡現代美術館及倫敦設計博物館合辦的Design Cities 展覽便以七個城市為基礎,展示其主要設計師的作品及百多年來的演變。展出作品包括時裝、傢俱、建築、科技等方面。展出64名設計師的主要作品,包括William Morris、Christopher Dresser、Adolf Loos、Marcel Breuer、Le Corbusier、Eileen Gray、Achille Castiglioni、Issey Miyake 及Ron Arad等。

Design Cities
Design Museum, London
2008年9月5日 至 2009年1月14

Captions:
1. Milan 1957,Valentine Typewriter,Ettore Sottsass1969 ABS injection moulded plastic, metal. Centre Pompidou,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 Centre for Industrial Creation, France

2. Design Cities: Tokyo 1987 How High The Moon,Shiro Kuramata,1986 Lacquered wire mesh,Vitra Design Museum, Weil am Rhein

3. London 2008,Tea and Coffee Towers,David Chipperfield,2003,Ceramic,Alessi Museo

27 October 2008

當一天巴黎人

Un Jour Parisien, toujours Parisiens


文字及攝影 / 丁燕燕
本文原載於「明日風尚」2008年十月號


「今天我們從盧森堡公園出發,經過Vavin,目的地是蒙柏那斯這個前衛藝術的發源地。」這是九月一日星期一下午,也是巴黎人從漫長的假期裡收拾心情開始新一年的工作。Dominique Cotto 先生帶著他的幾位同事和我這個臨時加入的小記者一齊來個另類巴黎之旅。Dominique的背包裡放著一堆堆資料和相片,一邊走一邊介紹巴黎歷史。這條街叫「第一郊鄉街」,因為十二世紀時這是巴黎的城界,以前是個驛站,現在是咖啡廳。…… 這個十字路口曾經發生過打鬥事件,滋事者是誰?正是達達和超現實主義兩派對立的藝術家﹗猜不到吧?﹗…… 這是藝術家Modigliani的工作室,旁邊的是Soutine。我們現在要跨過的這個門檻可重要,這是大名鼎鼎的「大茅屋 La Grande Chaumiere」,須知有多少藝術家史上的大師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我為Dominique的名單加了幾個中國藝術家︰常玉、潘玉良、趙無極、朱德群等。今天有幸跟Dominique 來,居然可以走進畫室想像當年常玉在這裡速寫水墨裸女的情境。

你一定會以為這是藝術史系師生出遊,然而Dominique其實是個工程師,我們的「團員」以金融服務業為主。Dominique的興趣是歷史和藝術,對巴黎的地理歷史更料如指掌,業餘他熱衷於與朋友、同事、甚至素未謀面的遊客分享他的巴黎。Dominique是巴黎志願組織 「Parisien d’un jour, Parisien toujours / Paris greeter (一天巴黎人、永遠巴黎人)」的發起人及主席,組織旨在將巴黎地道的、鮮為人知的一面介紹給遊客,同時打破高傲、冷淡的巴黎人形象。義工會於去年由十多人成立,現已有150名義工,提供十多種語言選擇,主題、路線由義工策劃,平均每月組織約100次免費導遊。有興趣的遊客需在十四天前於網上登記。


1. 從盧森堡公園出發。
2. 右邊落了白色窗幕的單位,以前是美藉攝影師 MAN RAY的工作室。
3. 著名的大茅屋畫室
4. Dominique打開他的資料及相冊給我們看上個世紀的情境。
5. 一杯咖啡完結一個行程。

25 October 2008

Sensitive Objets


文字 / 丁燕燕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2008年08月號


還記得2002年的科幻片《Minority Report》中的經典一幕,Tom Cruise帶上高科技感應手套後,在玻璃幕面上輕輕一掃,便能移形換影的招數,將電腦檔案一一打開。隨著輕觸式屏幕手提電話的面世,我們距離荷里活式「高科技遙控家居」的日子亦不遠矣。以往是湯佬的專利,很快地,它將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法國的高科技品牌Sensitive Object,便以最新音波科技 (acoustic wave matrix technology) 成功研製家居電器的輕觸式遙控屏幕。同樣採用玻璃屏幕設計,自動黏貼的感應介面取代不同電器上的按鈕,用戶只須選擇將其貼於牆面或桌面,在四個牆角安裝接收感應,輸入的電腦程序後,便能使用。例如進入屋後,只須輕觸數個感應,就能調節室內的氣溫、音響、光線、門窗等。產品現正於Sensitive Object位於巴黎近郊Boulogne-Billancourt的展示廳首度示範展出,但尚未正式推出市面。

2 October 2008

「我的蜘蛛母親」 -- 女雕塑家Louise Bourgeois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巴黎龐畢度中心 及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原文刊載於「優雅雜誌」十月號

八月,我從巴黎飛往紐約。

第二天清早,我便急不及待地趕往著名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特展正是我在巴黎已經看過的法裔美國籍女雕塑Louise Bourgeois的回顧展。這是我的第一次紐約之旅,我也樂意再度看看Bourgeois的雕塑展。


1911年在巴黎出生的Louise Bourgeois,於1938年移居紐約。她的創作生涯跨越兩個世紀,七十多年來不斷地自我創新,默默耕耘著。嚴格來說,直到最近十多年,她的作品才廣泛地得到應有的認同和重視。這個回顧展,可說是個遲來的回顧展。那,到底誰是Louise Bourgeois?如果你在東京或倫敦街頭碰到一隻巨大無比的蜘蛛,如果你第一次看到大蜘蛛而不覺得牠醜、可怕,那你就得感謝這個女雕塑家。青銅蜘蛛雕塑一般有三米高,行人可以在牠的長腳間穿梭而過,抬頭仰望母體網籃狀肚子中所懷抱的白色的卵。作品名為「Maman」(法文「媽媽」),創造靈感來她的母親。Louise Bourgeois的父母皆為古董織毯的復修匠,耳濡目染下,針織、線與針等元素在日後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修長而纖幼的蜘蛛腳,便是「針」的造型轉化。藝術家指,她在蜘蛛身上看到她母親的「寬容、從容不迫、聰明、耐心、鎮定、理性、優雅、敏感、靈巧又有用」的性格,她從蜘蛛的造型中萃取了這些特質,使之抽象化,運用到作品時,模糊了意象與造型的界線。例如蜘蛛的腳不成比例的細長、彎曲且不穩定,小而圓的身體,蘊藏了女性特有的纖細,沉重結實的青銅質感卻表現出母性的剛強,放大到三米高的尺寸後,同時具有威脅性及保護性。

Louise Bourgeois的整個創作歷程都以自己的故事和生命為出發點,我們在她的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到反父權、性、暴力的意識,這與她的童年息息相關。Louise Bourgeois十一歲時目睹父親與家教老師通姦,她一面照顧卧病的母親,一面為父親隱瞞這段長達十年的婚外情。在這一家庭悲劇中,她徘徊在偷窺者、合謀者和照料者的角色之間,當中的憤怒、恐懼和罪惡感陪伴了她的一生。她說︰「童年的神奇、秘密與悲劇從未消失過,為了完全表達我對這個家庭不能容忍的極限,我必須選擇一個形式發洩心中的焦慮,並且可以不斷改變、毀滅並重生。」她的童年時光揮不走而不斷地重返,成為她的創作養份。

現齡97歲的Louise Bourgeois未有停下她的工作,但轉向較輕巧的布料、衣物、繪畫等為創作元素。最新作品系列「極端壓力」是她去年的新創作之一,包括以自己的身體為樣本的巨幅版畫,全身淋上鮮紅膠彩,表現食道、胃和內臟,總共十一幅作品的新系列意在表現肉體限制的悲哀,描述她自己的肉體感受:呼吸、心跳、炙熱的閃光。展覽策展人Nancy Spector表示,「工作是她的生命,誠如她自己所說,這是神智健全的保障。」


圖片說明︰

圖一︰Louise Bourgeois, 2007, 攝影 Dimitris Yeros / © Louise Bourgeois
圖二︰古根漢美術大堂展出的Louise Bourgeois雕塑作品。
圖三︰珍貴的液體 (1992),攝影︰Philippe Migeat / © Louise Bourgeois
圖四︰ 蜘蛛 (1997),攝影Frédéric Delpech / © Louise Bourgeois
圖五︰ 轉化的狀態 (1992), 攝影︰Jean-Claude Planchet / © Louise Bourge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