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eptember 2009

柏林最大型包浩斯展覽 - Bauhaus. A Conceptual Model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鳴謝︰包浩斯資料館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九月號

「包浩斯 (Bauhaus )」三個字今天所代表的是一種注重造型及實用機能結合的現代建築風格,它原來指的是1919年於魏瑪成立的包浩斯學院。這所被譽為上世紀歐洲最重要的藝術及設計學校在多事之秋成立,學院亦在政治氣候劇變下兩度搬遷,第一次是1925年遷至德紹 (Dessau),第二次則是納粹黨於德紹大選獲勝後,學院於1932年被迫遷離,並於柏林近郊一舊電話廠繼續辦校。一年後,學院被納粹以「非日耳曼」的政治打擊下被迫解散。包浩斯學院的生存時間只有短短十四來,但回顧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二十世紀德國人對世界文化藝術的最大貢獻。

雖然故事的結局往往不如人願,但九十年後,包浩斯在不一樣的氣候下回歸家鄉。一千多件於1919年至1933年由該校師生創作的設計及藝術作品終於在柏林展出,展覽名為「包浩斯︰一個概念典範 (Bauhaus: A Conceptual Model)」,並於柏林Martin-Gropius-Bau展覽中心展出,為創校以來最大型的包浩斯回顧展。展出選址別具歷史象徵意義,此中心的建築師Martin-Gropius-Bau正是學院創辦人之一Walter Gropius的曾叔父,而地理位置上,毗連建築物一邊是納粹期間秘密警察Gestapo的總部,一邊則是分割柏林二十八年的柏林圍牆舊址。

包浩斯學院成立於魏瑪共和的民主政制,但結束於納粹的暴力統治下。可能正因學院的命運與德國的政治變遷緊緊相扣,所以它今天的回歸柏林便顯得別具英雄氣概。這個回顧展除了紀念創校九十年外,它還為慶祝柏林圍牆倒下二十週年。

但,扣上大帽子對一個展覽來說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背負種種政治、歷史包袱,每每會弄巧成拙。而且關於包浩斯的展覽並非罕見,還有大量的文章、書籍出版等。是次展覽有何獨特、新鮮、過人之處?

幸好,它的確是一個很特別的展覽。首先,它是由三個資料館合辦。學院的資料檔案一直分散在三個地方︰舊共產統治下的魏瑪及德紹,另一部份則存於西柏林,這是首次成功將三個資料館集合在一起。另外,展覽將於今年十一月巡迴至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故此,它還結合了部份外流至美國的作品。此外,部份最要的包浩斯作品,如Marcel Breuer的鋼鐵傢俱、Herbert Bayer的平面設計、Marianne Brandt以36萬高價被私人收藏的茶壺等,均首次於包浩斯的展覽中展出,蠻有大團圓的感覺。

「大部份的人都清楚知道他們所想像的包浩斯代表的是甚麼,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柏林包浩斯資料館負責人Annemarie Jaeggi如是說。「我們嘗試分明它是如何經歷不同的階段,並誕生了不同的風格主張。」當中所謂公眾「不清楚」的故事的另一部份,指的是1926年至1928年學院遷至德紹由Walter Gropius設計的新校舍期間的歷史故事。這時候的教師陣容鼎盛,包括教授繪畫的Josef Albers、Wassily Kandinsky及Paul Klee;教授建築的Walter Gropius;平面設計有Herbert Bayer、傢俱設計有Marcel Breuer、產品設計有Moholy-Nagy等。Gropius建築線條的流麗配上Breuer簡潔發亮的傢俱,使德紹的校舍成為包浩斯風格的具體宣言,公眾立即將此定位為「現代風格」。

但其實這只是包浩斯學院經歷的其中一種風格而已。魏瑪時期,學院內部出現權力鬥爭,不同於校長Gropius的現代主張,另一位創辦人Johannes Itten當時提倡過回歸自我本性、精神至上的創作主張。而學院的宣言由Lyonel Feininger的木刻作插畫,並鼓吹原始藝術的風格。展出的作品顯示Feininger有不少的追隨者,如Breuer在學生年代創作的椅子作品,並以土著藝術作為參考對象。1923年Moholy-Nagy接替Itten,並大力提倡「建構主義」,主張結合藝術與科技,他帶領學院從回現代路線。學院遷至德紹後,由共產主義建築師Hannes Meyer掌舵,學院亦原而出現了實用主義的設計風格,以大眾化的務實態度代替優雅華麗的品味。兩年後,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上位,他一面與納粹周旋,一面高舉現代建築風格的旗幟,重新塑造學院形象。

學院於1933年關閉後,大批師生流亡海外。Gropius及Breuer在美國哈佛大學栽培了大批現代建築師及設計師,並把他們的包浩斯風格定為珍/真傳,廣泛宣揚。從旁做推手的,還有芝加哥新包浩斯創辦人Moholy-Nagy 及於Illinois 科技學院教授的Mies。留在歐洲的包浩斯人沒有他們幸運,大部份於二戰中身亡,幸存的則於鐵幕政治下與隔絕。是以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包浩斯」只是它的其中一面。展覽的重要性及歷史意義,便在於它的全面性及中立性,讓我們看到故事的另一部份。

Bauhaus. A Conceptual Model
2009年7月22日至10月4日
Martin-Gropius-Bau
Niederkirchnerstrasse 7
Berlin D-10963

Captions:

1. Marcel Breuer / Gunta Stölzl“African Chair”, 1921Oak and cherry wood painted with water-soluble paints, hemp, wool, cotton, silk179.4 x 65 x 67.1 cmAcquired with funds provided by the Ernst von Siemens KunststiftungPhoto: Hartwig Klappert, BerlinBauhaus-Archiv Berlin© VG Bild-Kunst, Bonn 2009

2. Marcel BreuerClub Chair B 3, 2nd version, 1926Tubular steel, welded transitions and screwed plug and socket connections, anthracite-coloured wire mesh straps70.5 x 81 x 69.5 cm; seat 30 cm high;steel tube diameter 22 mmPhoto: Hartwig Klappert, BerlinStiftung Bauhaus Dess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