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March 2009

ArtParis - Gabriela Morawetz

The first artist that caught my attention during the ArtParis fair, in the stand of Thessa Herold Galler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work and was immediately hynoptised.
Here is what her website said about her:
A native of Poland, the artist graduated from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Cracow in 1975, she also studied at Centre Contemporain de Gravure in Geneva, Switzerland.From 1975 to 1983 Gabriela Morawetz resided in Venezuela , since 1983 she lives and works in Paris.


Series : The Sleeping Self (2008)

Le Soi Dormant #1

Tirage pigmente sur toile et voile 104x130x0.8cm



Le Soi Dormant #5 Etude

Tirage pigmente sur toile et voile 70x50x0.65cm


Voyage de noces (2008)
Tirage pigmente sur toile et plexiglass 50x60x0.5cm


When you look her series before 2008, you feel that she is an artist who comes in maturity rather late. But she did an impressive video installation in 2007 for the Biwako Biennale in Japan.


ArtParis / Grand Palais /17-22 March 2009

26 March 2009

Mario Garcia Torres 《曾可承諾過……》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Musee du Jeu de Paume Paris
Jan Mot, Bruxelles
White Cube, Londres
Taka Ishii, Tokyo
© Mario García Torres et Mario Lopez Landa

33歲的墨西哥藝術家Mario Garcia Torres是近年國際藝壇炙手可熱的新星。他以錄像、攝影、幻燈及裝置為主要的創作模式,透過個人視點及演繹手法,重新思考歷史。一月二十日於Musee du Jeu de Paume開幕的個展《曾可承諾過……》(Il aurait bien pu le promettre aussi),是Garcia Torres首次在法國的國家博物館舉行展覽。其一作品《我承諾…》整合出版了藝術家過往兩年間於不同城市辦展覽時,利用住宿的酒店紙張寫下「我承諾將於未來…年間盡心盡力做一個好藝術家」的字句,並逐一簽上名字和日期,年數則視乎當時心情而定。Garcia Torres說,開始是一個私密的自我鼓勵與鞭策,每次寫下承諾後把紙張帶在身上,後來慢慢演變為作品。為把展覽的時間和地點變得隨機,藝術家在博物館書店內秘密藏了五張真版承諾紙,看看哪位幸運觀眾把作品帶回家。另一件作品是以幻燈展示藝術家於日本居住過的酒店房間,同時播放著民謠「I Promise Every Time」。

Garcia Torres是一個思考型藝術家,同時又是一個淘氣的大孩子,作品往往反映了他的雙重性格 --- 嬉戲中帶有深沉的歷史感,如備受重視的幻燈作品What Happens in Halifax Stays in Halifax (2004)。1969年Halifax大學的Askevold教授要求學生完成概念藝術家Robert Barry的一件作品,Barry要求參與學生「天機不可洩露」,作品逐成為概念藝術史上的一個謎。五十年後,Garcia Torres以兩年時間創作,如偵探般追溯這個被遺忘的神秘故事。他探訪了當年參與的學生,做資料搜集,一點一滴重塑謎底。又如2006年,他以高達的新浪潮影片《Bande à Part》中Jimmie Johnson極速穿梭羅浮宮為藍本,於墨西哥城國家美術館發表行為藝術作品History of Jimmie Johnson's Legacy,挑戰Jimmie Johnson的速度紀錄,作品同時也成為了記錄片。

當被問及為何要成為藝術家時,Garcia Torres大笑一聲道︰「從一個錯誤的幻想開始﹗我期待精彩的生活,脫離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規律,而當藝術家的確可以很不一樣,因為現實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Garcia Torres 1998年從墨西哥Monterrey大學藝術系畢業,那時候墨西哥的當代藝術發展還不成氣候,本著開荒牛的精神,Garcia Torres先後在Monterrey美術館和Carrillo Gil美術館工作,以策展人的身份籌辦了幾個展覽,也寫過一些文章介紹自己特別欣賞的藝術家。後來從墨西哥移居美國,2003年於加州美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修畢藝術碩士,目前於洛杉磯生活及工作。

Mario Garcia Torres -- Il aurait bien pu le promettre aussi
Musee du Jeu de Paume Paris (巴黎協和廣場)
2009年1月20 至3月22日

圖片說明 :
1. A Brief History of Jimmie Johnson's Legacy, 2006, 有聲彩色錄像,7分鐘
鳴謝布魯塞爾Jan Mot畫廊,© Mario García Torres

2. Today... (News From Kabul), 2006, 尺寸不一
鳴謝布魯塞爾Jan Mot畫廊 © Mario García Torres

4. I Promise Every Time, 2008, 裝置,唱片,5分38秒
鳴謝布魯塞爾Jan Mot畫廊,倫敦White Cube畫廊,東京Taka Ishii畫廊© Mario García Torres

25 March 2009

My problem with Blog

My problem with blog is the images.
I spent a great deal of time in editing and fixing images to their right places.
Then to my surprise, when i checked out my blog from other people's computer, the layout was completely distorted.
What should I do?
I thought the images were fixed among the text, like a magazine.
But they shift. adapting to each screen size.

Should I change to Wordpress?
But wordpress is literary and practically about word not images.

Headache !

20 March 2009

Ellen Kooi – 當代攝影與古典美學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Galerie Les filles du calvaire
原文刊載於「優雅雜誌」2009年三月號


1962年出生的女攝影師Ellen Kooi,以她浪漫而古典的美感,為當代攝影界帶來一次一次的驚喜。近十年來,這位元荷蘭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國際上大大小小的攝影展上,每一次都叫人駐足、微笑。

對於Ellen Kooi 來說,她的作品正是源自荷蘭這個低窪國家的獨特景觀,這裏的山丘、河流、湖畔、木林、平原、小屋,甚至火車軌、馬路邊,一一成為了她創造故事、場景的靈感來源。Ellen Kooi擁有富美觀而細膩的想像力,一片湖光山色呈現在她眼前,她看到的是一個個虛幻的場景。如作品Almere Ophelia (2006)中,一個作當代打扮的女人漂浮在荷蘭的某條小河流上,借鑒的正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John Everett Millais 的Ophelia (1852)。如果藝術家停留在寫實攝影中,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被污染的河灣。然而藝術家面對著這個色彩斑斕的湖面,她看到的不僅是它具體的物理存在,而是人物處在這空間中所引表現出的美觀和心理狀態。她以鮮明的個人風格記錄了荷蘭的影色,更在純粹的景觀記錄中,滲透出人物的心理狀態描述,以達到情景交螎。

Ellen Kooi喜歡作場景設計 (mis-en-scene) 攝影,她以繪畫草圖開始,尋找適合的模特兒、準確的攝影地點、天氣和時份的選擇等,最後還要加上燈光設計、服裝顏色與場地的配合等。一切有如電影製作般,絲毫不差。尤其是燈光設計一環,在Ellen Kooi的作品,它顯得無比重要。Ellen Kooi在正式成為當代攝影家前,是從事舞臺攝影,所以,她對燈光色彩和效果特別敏感,她能駕駛者地以奇異的燈光創造出不安、戲劇化、迷幻的氣氛。又有如Hitchcock的拍攝手法,Ellen Kooi常以低角度拍攝人物,使觀眾站在作品前時,感覺有如從地底爬出來偷竊者或空間入侵者,強化作品中的超現實感。

在2002年後的作品系列,Ellen Kooi傾向於以女性和孩童來象徵自然山水的陰柔、稚氣的一面。如作品Alphen aad den Rijn - Waterkant (2003)中,小男孩憂鬱而自戀地輕撫著水中倒影,遠處穿著紅裙的小女孩在綠草叢中叫喚,彷佛尋找著小男孩。看似正常不過的孩提遊戲,此刻郤又變得如此不真實,甚至叫人看得出神。這,不就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古典迷幻感覺嗎?

說明︰
Almere Ophelie (2006) 及Alphen aad den Rijn – Waterkant (2003),兩個作品帶著濃烈的古典味道。
Monte Sibilini - Rim (2006),低角度的拍攝方式,正是Ellen Kooi的特色。
Abbekerk-Tweeling (2005),Ellen Kooi喜歡將人物置於廣闊的大自然中。

18 March 2009

TH.2058


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的科幻世界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Dominque Gonzalez-Foerster


原文刊載於「優雅雜誌」2009年二月號

《TH.2058》並不是甚麼超時空密碼而是一個末世想像。TH即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Turbine Hall,2058年。五十年後的英倫,因連年天雨成災,倫敦市民逃難到TH。這裏設有兩百張鐵床和兩百多本經過防潮處理的書籍。原來在公共空間展示的動物雕塑都因雨水的浸透而漲大,這些巨型的雕塑也被搬進了TH。牆上的大螢幕播放實驗電影的片段,孤獨的收音機播單調地重複著Arto Lindsay的老歌The 1958 Song,一閃一閃的燈光裝置提醒著你正受監視中。一踏進《TH.2058》,你彷佛置身荷裏活的科幻電影中。

這是43歲的法國女藝術家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為泰德現代的第九屆Unilever系列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Turbine Hall整體空間面積達3,400平方米,Gonzalez-Foerster的作品只佔用了一半的空間,觀眾及遊客可自由穿梭其中,床可以隨便坐也可以躺下,書也可以隨便看。當觀眾與作品互動時,他便成為了作品的一部份,進來避難的倫敦人。Gonzalez-Foerster以她一向的創作主題出發,探討人類對「容身之所」及「安全感」的需求。她的作品透過靈活運用聲音及燈光,螢造神秘、冥思的氣氛,就如是次裝置的雨聲,更帶著末世的孤獨和滄桑感。

但《TH.2058》的創作手法,再次挑起當代藝術一個極富爭議性的問題,即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力。如果我們把是次展出的作品一一獨立分開,我們會為展覽起題「ready-made」。Ready-made的,包括從工廠搬來的床、書店買來的書、電影大師的選段、Arto Lindsay的老唱片、雕塑家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Maman 》(1999)、Alexander Calder的《Flamingo》(1973)、Maurizio Cattelan的《Felix》(2001)和Henry Moore的《Sheep Piece》(1971–2),甚至是錄取下來的雨聲。我們不禁要問,那Gonzalez-Foerster創作了甚麼?

公眾對是次展覽的反應相對負面,對Gonzalez-Foerster重複和放大別人的作品表示質疑,甚至認為整個展覽成為一個堆砌遊戲,沒有匠心,缺乏主題訊息和個人立場。但,本人認為,這次展覽帶出了兩個重要訊息。一、這是一個沒有新意的年代。我們今天的社會乃是建基於工業複製、抄襲、迴圈,我們擁有大量順手拈來、可任意挪用資料,「創新」只是某個小族群的玩意和要求。二、過去、將來和現在。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遺留下的大量藝術作品?如果來不到答案,我們今天為何還要創造新作品?

假如TH. 外面的雨聲象徵人的善忘,那美術館便成為歷史藝術品的避難所。

圖片說明︰

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雕塑《Maman》(1999),和Alexander Calder的紅色雕塑《Flamingo / 仙鶴》(1973)。

6 March 2009

The Tap of the Future - Zaha Hadid

它是一個水龍頭,但它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它出自著名建築師Zaha Hadid之手,還有,它是世上首個「三向」水龍頭,簡直是3D中的3D﹗名為「明日水源」的設計簡洁高雅,手柄、水管及出水位那一氣呵成的流麗逍灑,恍如長流之水,別具個性。Hadid表示,她的創作靈感來自水的不定向,「我們先研究水流的形態,繼以3D電腦軟件來予以立體化并調整設計線條。同時,也配合家居環境的限制和現實生活的需要。」Hadid設計的水龍頭,除了傳統的冷熱水兩個導水位外,更有第三個可飲用食水的過濾水管,只須調校安裝於手柄位置的微細電子感應器,便可隨時選擇三種不同的水質。「明日水源」水龍頭由「三向」設計專利的Triflow研制發行。

Leading independent brassware designer, Triflow, has commissioned pre-eminent architect, Zaha Hadid, to design the tap of the future. Recognised for its world-first three-way tap, the Triflow brand is produced by one of a handful of existing British manufacturers. The collaboration with Zaha Hadid marks the company’s return to its founding principle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xcellence.
Inspired by the movement of water, the designs are a formal expression of the continuous flow of liquid – merging tap spout, body and handle in a seamless trajectory of curvilinear geometries.
"Our starting point was a series of formal studies on the conceptual terms of ‘fluidity’ and ‘seamlessness’ as we wanted to generate the fluid geometries of water in motion. By applying advanced 3D software to our experiments into the viscosity of liquids, we were able to explore complex forms and their productivity for domestic environments. A major benefit of this design language is that you can create something that not only appears continuous, but also blends seamlessly with the ergonomic needs of a tap."

2 March 2009

「當我越跑越離,幸福就更貼近我」 – Fiona Rae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鳴謝 /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及 Fiona Rae

這個題目是甚麼意思?

這是英國年青藝術家Fiona Rae繼2004年後在巴黎的另一次個展,展出約十幅大型的繪畫作品,均為2008年的最新創作。有如藝術家過往的展覽,題目總特別引人注意,原題為「As I run and run, happiness comes closer」,巴黎畫廊為免跌入文字陷阱,選擇保留英文題目。在這句子似是而非的獨特邏輯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作者的哲理,同時又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是語句文法不同,還是作者別有用心?

「當我看到由中文或日文翻譯成英文的字句時,經常會發現它們帶有語病,令人看了似懂非懂的。我覺得這很有趣。」Fiona Rae說。兩種語言的隔膜和相通,使翻譯中存在落差。落差可以產生誤會,亦可以創造更多的闡釋空間,偶而還會引起更深遠的意義,讓人會心微笑。1963年出生於香港的英國家庭,1970年移居英國,1987畢業於倫敦著名的Goldsmith學院,Fiona Rae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底蘊因而帶有東、西文化的相容和「落差」,這也表現在她的藝術創作中。看她的作品,首先呈現的是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畫風 – 奔放豪邁的筆法、極具表現力的色彩、失衡的畫面分佈、嚴謹的構圖等。細看之下,我們發現不少精緻細膩的裝飾圖紋有規律地點綴著畫面,極具東洋味,還有亞洲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卡通公仔 – 小兔、熊貓、小花鹿、小猫、小狗等。Fiona Rae說,她最欣賞的藝術家是Philip Guston、Jackson Pollock、Cy Twombly,還有日本的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可見一斑。

因「落差」而產生想像空間,也可以說是Fiona Rae的作品風格。古典派誠實呈現外在世界的創作思路不合Fiona Rae味口,她表現的是她個人的「真實世界」,她的記憶和經歷,她遇到的人和事,她關心的和使她感動的。在藝術家的「表現」情意和觀看者的「想像」情意中,又存在了「落差」,作品也因而成為了更廣泛、更遼闊的交流天地。她說她的創作靈感來自她的遊歷、閱讀、電影、音樂、科幻小說、廣告、相遇和相知等。有了靈感,藝術家構思作品色調和構圖,然後是一系列象徵符號、具像物件、裝飾性的圖紋構成畫面。在線條和顏料就位後,藝術家會運用電腦軟件,如Photoshop協助創作。Fiona Rae說,電腦只能提供參考,重覆電腦影像是無謂而多餘的。

Fiona Rae是青年英國藝術(YBA)第一批成員之一,曾參與1988年由Damien Hirst策劃的Freeze展出及1997年Saatchi 畫廊舉辦的 Sensation 展覽,並於1991年獲提名為Turner Prize候選人之一,2002年被提為英國皇家學院院士。

圖片說明︰

1 : As I run and run, happiness comes closer,152.5 x 127 cm,布面油畫,2008年。

2 : Travel of the love story,76.5 x 66 cm,布面油畫,2008年。

3 : The Celestial City and the River of Bliss,231 x 190.5 cm,布面油畫 (加混合媒介),2008年。

4 : Be cautious in thunderstorm,152.5 x 127 cm,布面油畫,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