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August 2009

巴黎櫥窗設計

文字及攝影 / 丁燕燕
原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09年8月18日

有人把商店比喻為書,櫥窗為書的封面。櫥窗設計要先聲奪人、配合時間經濟學、簡潔到位地預示內容,還要引起消費意慾。一個真正的櫥窗設計師,又豈止為塑膠公仔換換衫﹗它是一門綜合了美學、社會學、市場學、心理學以及現代科技的專業知識,促進社會繁榮之餘,還要展現都市魅力。

八月的巴黎人避暑去了,店舖等著九月新系列上架,加上金融危機,此時的櫥窗設計顯得有點尷尷尬尬、不知所措。向來推動當代藝術的Galeries Lafayette今夏索性把櫥窗交給八個藝術單位做另類展出空間,贏了企業形象,又為公眾帶來視覺新刺激。毗連的春天百貨相對有點扭擰,邀請攝影師Bruno Dayan展出相片,郤又要從邊加上陳列品,拖泥帶水。

將空間交給藝術是近年品牌的公關策略,佼佼者為Agnes b.及Colette。先後為多個品牌如Habitat、Bergdorf Goodman、Dunhill擔任創作總監的Stephen di Renza更以身作則。讀電影出身的Stephen去年為某首飾店設計櫥窗時,便打破了珠寶業傳統的堆砌模式,以電影膠卷的意念構思了二百個迴轉陳列盒,讓每件首飾得以獨立展示。「櫥窗比廣告更有力,因為顧客已來到你面前了,這是最直接、最有人味的對話。」Stephen對櫥窗設計的重要性更深信不懷,任職巴黎Dunhill時,他將百分四十的宣傳經費用作櫥窗設計。Place Vendôme店鋪的六面櫥窗成為試驗場,每15天更新設計,互動、觸感營幕、名畫、電影場景等六十多個設計逐一登場,吸引大批人群。他們有進去購買嗎?「溝通比銷售更重要。他們今天不買,明天可能會買。」櫥窗的首要任務是讓顧客認識品牌的歷史和價值,「只有認同它的價值觀,穿上它時才算真正擁有它所標示的身份形象。」安全一直是櫥窗設計的障礙,珠寶店關鋪後一定落鐵閘。但Stephen引用的新式防盜系統、高科技玻璃、高額保險等允許櫥窗二十四小時運作。「在法國,超過五萬歐元的櫥窗是不受保的」,為了展出畢卡索名作,唯有設計日間版和夜間版。

削減廣告開支轉投櫥窗設計的,還有去年十一月在Etienne Marcel大街開業的英國時裝品牌All Saints。「我們刻意打造underground形象,所以不賣廣告。但這個櫥窗設計的確吸引了不少媒體報導﹗」負責人得意地說。這條街素有時裝界木人巷之稱,是設計師自立門戶必經的考驗。要在這裡突圍而出,櫥窗設計就得出奇制勝。All Saints的策略是以ebay拍賣來的350架老爺衣車密舖平面,叫人看得目瞪口呆。這還算是櫥窗設計嗎?「嚴格來說,它是永久性的櫥窗裝置。」潮流百變,櫥窗最就忌的不就是一成不變嗎?「這已不再是定律了﹗櫥窗設計有幾個方向,我們選擇了誇張。」貫穿衣車與時裝的,是vintage這個字。見到衣物想起品牌?未必。但這350架衣車與「All Saints」兩字同樣招積,叫人一見難忘。正如Stephen說,一個成功的櫥窗設計,應該能說出品牌的故事和內涵。

免費廣告還未算櫥窗的最大威力,請聽聽Stephen的兩個故事。七十年代紐約某百貨公司邀請女顧客坐在櫥窗內讓化妝師為她們化妝,化妝時間越長,人群越多,越能满足客人的虛榮心和購買慾,而圍觀的女士們亦雀雀欲試,一嚐當櫥窗模特兒的感覺。另一故事發生在2005年的巴黎,Galeries Lafayette把櫥窗佈置成家居,讓穿著內衣褲的真人模特兒生活在這裡,概念就如行為藝術。兩個真人騷同樣制造了「事件」,憑其前衛大膽富創意成為全城焦點。所以,設計講求創意,創意即「食腦」,與金錢是絕對脫釣。

1. 藝術家Vincent Ganivet於Galeries Lafayette櫥窗展出的作品「Roue」 (2005)。圖片鳴謝︰Vincent Ganivet
2. 先後為多個品牌如Habitat、Bergdorf Goodman、Dunhill擔任創作總監的Stephen di Renza
3. All Saints以350架老爺衣車密舖平面的震撼威力。
4. 在以黑夜為背景的街道上,櫥窗還可以展現另一種舞臺魔術,圖為Fendi專門店。

5. 八月的櫥窗設計一致地黑白、簡約。

13 August 2009

芝加哥藝術學院「摩登新翼」

文字/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八月號

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分學院和博物館兩部分,坐落在鬧市Michigan大街的博物館新館「摩登新翼」(The Modern Wing) 為著名建築師Renzo Piano之力作,並於2009年5月16日落成。耗資3億美元,歷時10年的新館背靠博物館大樓而造,三層高的方形建築物面積為26.4萬平方尺(約2.45萬平方米),使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總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尺,成為美國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Metropolitan Museum) 後的第二大藝術博物館。

新舊建築之間以1916年建造的一個小型天橋連接。Piano幾乎將博物館做成了一個玻璃盒,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光源,除了落地大玻璃窗的普遍運用,頂樓屋頂也是全玻璃的設計,用被建築師本人稱作「懸浮地毯」的白色薄質材料做成的懸浮式百葉簾,既可遮擋住烈日陽光,又在光線的變幻中,為作品帶來不同的體驗。在館內寬敞和大小適宜的展覽廳中,Piano在藝術和參觀者之間營造了一種不受外界干擾但又和外界沒有完全隔離的親近關係,與此同時,上了過濾效果的薄膜的雙層玻璃,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還會產生出意外的柔和、朦朧、神奇而又怪異的視覺感受,又將街市的喧鬧和極端氣候拒之門外。

新館以收藏和展出1900年之後歐洲和美國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包括繪畫、雕塑、建築設計,另藏有攝影作品和當代多媒體作品。開幕展為混合了塗鴉、書法,具有浪漫象徵主義風格的81歲美國畫家Cy Twombly的作品展。

3 August 2009

initiArt Magazine ONLINE

I am pleased to present to you the launching edition of


initiArt comes from the word “Initiate”
a word designates dynamism and motivation
Take initiations to make things happen
That’s what we should do in life, I believe!

In this launching issue, the 53rd Biennale de Venice is the focus
Special features also cover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artists

Mario Garcia Torres (Mexico) on history
Paul Chan (New York) on Sade, Freedom, Sexuality and Morality
Chen Qiu-Lin (China) on Memory and Urbanization
Zilvinas Kempinas (Lithuania) on Sensation, Space and Time
Andrei Molodkin (Russia) on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Force
Tozer Pak (Hong Kong) on a Perfect World
Ming Wong (Singapor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Come and discover the unique art magazine free ONLINE

Enjoy reading!


Join us on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