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May 2009

La Sociéte – 巴黎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La Sociéte
原文到載於「明日風尚」2009年五月號

來到聖日曼德佩廣場6號郤找不到目的地,唯有請教於同是6號的著名咖啡廳Les Deux Magots。服務員指著旁邊的一座六層高大樓說,Costes氏家族的餐廳就在那裡。沒有耀眼的招牌,就連玻璃大門也在幽暗的燈光下變得不起眼。推開玻璃門,眼前是兩扇三米高的沉重大木門,緊緊掩閉在內的正是新開張的餐廳La Sociéte。如此不張不揚地開張,它依然成為傳媒的時尚焦點,這叫深藏不露的高貴,這裡所代表的「社會」絕非普羅大眾,而是深宅大院裡的high society。共設130位的餐廳極速成為了名人食堂,客人包括Fendi家族、Domenico Dolce、Stefano Gabbana、哲學家Bernard-Henri Lévy及司法部長Rachida Dati。

餐廳室內裝潢由著名設計師Christian Liaigre操刀,這位曾為倫敦Selfridges及紐約Mercer酒店作設計的天才,是次選擇以巧克力色搭白色為主調,再以橘子色燈光提昇室內暖和度,並把大量空間交由藝術家創作。Jacques Martinez的銅柱雕塑、Sophie Lafont的大理石香檳吧、Gérard Traquandi掛在牆上的抽象陶瓷雕塑、Stéphanie Balini的簡約吊燈、Peter Lindbergh的攝影作品等等。而Christian Liaigre設計的皮革椅子、玻璃面的餐桌、花卉擺設等則營造懶洋洋的酒廊氣氛。

餐單方面,除了少不得的招牌法國菜鵝肝、龍虾、蝸牛之類,還有fusion的另類選擇如冬陰辣鱈魚、Le Club Saint-Germain三明治、脆皮燒鴨等。如果你不要點錯了那每道三百歐羅的魚子醬的話,一頓三道菜的午餐或晚餐加一杯酒約是六十歐羅。

La Sociéte, Paris
4 Place Saint-Germain-des-Près, 75006 Paris
+33.1 5363 6060

16 May 2009

David LaChapelle – 浮華與救贖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Monnaie de Paris 及David LaChapelle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末世的意識是電視賣給我們的」,著名時裝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如是說。他指的是掛在巴黎錢幣博物館展廳入口處的大幅攝影作品「Decadence: The insufficiency of All Things Attainable」(2008)。作為LaChapelle首次大型回顧展的主題作品,它呈現的正是物質氾濫的末世想像︰赤身露體的男女痛苦地扭曲著身體,高級名牌消費品散落各處,象徵庸俗貪婪的金猪追逐著人群。旁邊是名為「Crash」(2008)的系列作品,四幅巨型照片上是被撞成粉碎的名車,題目諷刺意味十足,分別為「高度性能」、「無限自由」、「高智能頹唐」、「豪華權威」。新作矛頭直指物質社會中的種種扭曲、乖張現象,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反消費態度。但這反資本主義的聲音來自一位曾高舉浮華旗幟、標榜高檔消費、以拍攝名人巨星聞名的創作人,似乎有點格格不入。或許這是LaChapelle的「贖罪」計劃。

1963年出生的LaChapelle本身就是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典型產物,他的輕狂歲月便是在中下階層的紐約市郊、毒品/大麻、次文化中渡過。第一張相片是站在家中陽台上穿著比基尼、手拿酒杯的媽媽,自此,他喜歡以堆砌作狀的環境為中心,甚至有能力將俗不可耐的東西變得美麗、誘人。LaChapelle的攝影事業始於八十年代初為雜誌Interview拍攝Andy Warhol,二十年來,他的知名度與荷里活式的名人文化同步齊飛,作品深刻地記錄了這個荒唐年代的頹喪︰性、毒品、金錢、貪婪、名品時裝、過度消費和過度頹廢。LaChapelle深入這個世界,以其為樂,郤不忘開這個世界的玩笑。他以獨特、強烈的色彩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豔俗無比的情色世界︰全身赤裸地躺在餐桌上任人品嚐的Naomi Campbell、置身香蕉及車厘子漫天飛舞的狂歡Elton John、被警察捕住的性感木納Paris Hilton、綴滿Louis Vuitton圖案的古銅裸女、以剖開的西瓜護著陰部的裸女。蠟質玩偶般的人物處於癲狂、亢奮的狀態,表情充滿神經質,不能自禁地咆哮、呻吟著。在這荒誕不經的詼諧意味背後,攝影師正向我們預示著一個在物質與傳媒操縱下的社會將會出現的集體精神疾病。或許,這便是攝影師眼中的末世。

由對浮華世界的調侃到物質消費的批判,至近年對災難、戰爭、人類精神的關注,攝影師保留著顯明的個人風格。戲劇性的張力、怪誕與美感的對立、大膽跳躍色彩等特徵始終洋溢於影像上,完全不容你認錯。主題的轉變,可視為攝影師對自身的定位轉變,商業創作人?藝術攝影師?由媒體走進博物館,LaChapelle要求的,是來自公眾更嚴肅、更批判性的注視。


David Lachapelle回顧展


Monnaie de Paris (巴黎錢幣博物館)
11, quai de Conti - 75006 Paris

展期至2009年5月31日

12 May 2009

嚴培明《蒙娜麗莎的葬禮》

文字/丁燕燕
圖片提供 /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及藝術家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繼《畢卡索和他的大師們》之「畢卡索 / 德拉克羅瓦」展覽後,盧浮宮博物館再次將當代藝術創作與經典作品拉至面對面。是次獲邀請的是著名法籍中國當代藝術家嚴培明,他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藍本,創作了五幅巨型油畫的系列作品 –《蒙娜麗莎的葬禮》。畫作每幅高三米,是嚴培明一向的灰色調,主題作品是雙眼含淚的蒙娜麗莎,畫布上滑落的油彩營造了深刻的淚痕,滲透了蒙娜麗莎的衣服和手背。兩旁是原作中的風景的延續,但原來讓人心擴神怡的翠綠山水此刻變成了淒冷枯寂的廢墟,一具具頭顱枯寂地四散著。山水後,一邊是父親的遺容,一邊是藝術家的自畫像,但畫的,也是想像的遺容。

當代藝術中有不少《蒙娜麗莎》的衍生版,如杜尚為她添上的小鬍子和山羊鬚、翹至眉毛的鬍子的達利自畫像、博特羅的充氣胖臉版本等等。但是次展示的當代版可是距離原作最近的一次,因為嚴培明的流淚的蒙娜麗莎與永恆微笑著的蒙娜麗莎相距只有三十米。

1960年出生於上海的嚴培明文革時曾是火紅火熱的政治宣傳畫的畫家。19歲遠走法國,縱然放逐異邦,在自由的國度裡創作,但他的作品中始終保留著沉重的歷史傷痕,白、黑、灰成為了他唯一的色調。近年的創作則更直接也指向政治人物,毛澤東、奧巴馬、教宗等是繼「父親」後的另一個權利形象代表。被法國藝術界眤稱為「明」的嚴培明二十多年生活在法國中部小城第戎,市長將他稱為第戎的驕傲,並授予他榮譽市民的稱號。展覽舉辦的同時,他又獲頒贈法國榮譽騎士勳章。

嚴培明在巴黎郊區的工作室便是製造艾菲爾鐵塔的舊工廠。巨大的工作室分為幾部份,包括居家、飯堂式的大廚房、幾個小工作室。其中最大的,也是嚴培明工作的地方,是一個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工廠,我打趣也說 (其實心裡很想)︰「在這地方辦展覽簡直是一流。」可他回答說「不願意」。工作室空間太大、樓底太高,供暖系統不可能運作。嚴培明在這裡工作時,是全天候的自然採光和溫度,每每工作到快凍僵了的時候才到隔壁的房間取暖。嚴培明的畫作很大型,看他工作的照片,是穿著雨衣,從頭蓋到腳,拿著看地拖的大掃子畫畫。到底,當藝術家就是件辛苦事。出了名,還得繼續辛苦幹呢。

嚴培明 –《蒙娜麗莎的葬禮》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德農廳
2009年2月11日至5月18日

8 May 2009

La Karrierebar – 有品味的奢華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La Karrierebar

Karriere即「事業」的意思,以如此嚴肅的人生命題為消遣買醉的酒吧命名,看似充滿矛盾,事實上郤是密切關聯。試問歷史上有多少新念頭、新運動是在把酒言歡間蘊釀?還有那些以開酒吧為人生志願與梦想的人?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Karriere Bar誕生至更多的聯想。它由著名藝術家Jeppe Hein於2007年成立,目的是創造一個「邂逅」的空間,讓不同社會層面的人有機地遇上,引發更多可能性。所以,Karriere Bar除了美酒佳餚外,還有定期舉行的講座、演出、音樂會、刊物,以及一年一度的藝術創作資助計劃。逢星期四是「Cocktail傳說夜」,在Live爵士樂中享受著一級調酒師精心泡製的經典雞尾酒,有的甚至要追溯至Cocktail的始源,如Aviation、French 75、White Lady 、Gibson等,聽說過了嗎?

但以上等等都不是它的過人之處。如果要選世上投資額最昂貴的酒吧,相信它一定入選,因為它象徵的是有品味的奢華。Karriere Bar本身就是一座當代美術館,內裡的每一件用具、裝潢、飾物,全是出自當今藝壇頂級藝術家之手。吧主Jeppe Hein設計的12米長吧枱Illusion for a Second會隨著客人的分佈而調皮地兩邊晃,酒杯、小吃、手袋不斷移位,還有比此更自然的搭訕藉口嗎?﹗Ernesto Neto設計的紫色愛巢Aaaaaaaa!!! Lounge你是不可能錯過的,其他的還有Olafur Eliasson的巨型吊燈International Career Lamp、Dan Graham的玻璃屏風Dividing Wall、Kristoffer Akselbo的Mona Lisa多士、Gardar Eide Einarsson的XXL洗手間、Douglas Gordon分別紋在兩位店主Jeppe及妹妹Lærke手臂上的「as you」及「find me」等等,共三十多作品,可真嘆為觀止。

Karriere Bar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Life
Flaesketorvet 57-67,
DK – 1711 Copenhagen
Vwww.karrierebar.com

7 May 2009

世界數碼圖書館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六月號

雖然數碼新生代都已真切體會到「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但能目睹古往今來、世界各國的珍貴文物、典藏可能還要看這個名為「世界數碼圖書館 World Digital Library」的新計劃。由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推出,於今年四月二十一日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內揭幕的「世界數碼圖書館」薈萃了全球各地的歷史﹑藝術和文學著作。計劃目標是將美國和西方收藏的珍貴和獨特的文物與其他偉大文化,如東亞、南亞、印度尼西亞、中亞、西亞到非洲的伊斯蘭國家等的珍藏共同在網上推出。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讀者均可免費使用珍貴的圖書、地圖、手抄本、影片和照片等服務。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全球三十二個公共團體的贊助及協作下,初期館藏已包羅萬象,比如在珍藏品中,人們能夠欣賞到中國國家圖書館提供的甲骨文和石碑資料、埃及提供的早期阿拉伯科學讀本資料、巴西提供的拉丁美洲老照片,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土耳其書法作品圖片等。電子圖書館提供的都是可供公眾使用的無版權限制的資料或授權可供公眾使用的資料。使用者可利用七種語言,包含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搜尋,對推動學術和文化交流大有幫助。

主腦單位美國國會圖書館希望能爭取全球各國及更多機構加入這項國際性的事業﹐並能得到更多的民間合作夥伴提供資金和技術專長。這是繼Google的Book Search和歐盟開發的Europeana後,全球第三間大型數碼圖書館。

世界數碼圖書館網址︰http://www.wdl.org/


圖片︰

1531年的Huexotzinco Codex,墨西哥土著以圖像敍事的法律文件。由Library of Congress提供。

1623年的「異國扎記」,記錄利瑪竇於向明朝皇帝描述的1574年世界地圖。由Library of Congress提供。

562 map of the New World, drawn up by royal cosmographer Diego Gutie?rrez for the king of Spain to assert royal claims; one of two known copies. Library of Congress

5 May 2009

首家Detox Hotel -- The Hotel Gabriel Paris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Hotel Gabriel Paris

三月於巴黎至潮地帶Les Marais開幕的精品酒店Hotel Gabriel Paris有個別稱叫「Detox酒店」,並以「首家排毒酒店」以宣傳口號。如何排毒?第一步,從睡眠開始。床及床墊的質料特為考慮人體內在的循環系統,部份房間更配有「Escortssleep」裝置,透過聲音、燈光、色調的整體配合,提高睡眠質素。第二步,浴室的設計是清一色的白及圓滑的線條,配上磨沙質感的用具已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講究的按摩花灑及來自Berg冰山的清水,確是不同凡響。第三步,整座酒店採用超現實的裝潢設計,純白的主色調以清雅的粉色及柔和的燈光,不著眼處調以具催眠力的陰影,悠揚的音樂瀰漫著整個空間,以達到舒緩的效果。還有,餐飲方面,為住客提供一系列抗養化及刺激身體細胞的食譜,名為「Kusma Detox」。當然還有少不了的「Detox Experience」身心療程套餐︰水療SPA、按摩、香薰治療等。

這所四星級的精品酒店為住客提供四十一個客房及一個豪華套房。所有房間均設有高科技設備,空調、LED燈光、無線上網、I-pod音響座、大屏幕LCD電視等。另一特別之處是,這所酒店同時歡迎寵物入住,與主人一起享受滌淨身心旅程。客房價格由180歐羅至280歐羅不等。

Hotel Gabriel Paris

25 rue du Grand-Prieuré

75011 Paris

www.gabrielhotelpar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