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September 2010

Erika Hoffmann 私人收藏 - 柏林

文字/丁燕燕
圖片提供/霍夫曼私人收藏
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8月18日 文化版


引子
七月天的柏林總是烈日當空,照射得有點發狠。37度的高溫下,我選擇了一個悠閒的方式來親近藝術──到訪德國著名收藏家Erika及Rolf Hoffmann(霍夫曼夫婦)位於市中心Mitte的15,000平方尺豪宅,一嚐與當代藝術同居的滋味。


與藝術同眠
霍夫曼大宅位於較為僻靜的Sophie-Gips-Höfe庭院內,這一帶於上世紀初為猶太社區,以傳統手工業聞名。霍夫曼夫婦於1994年購入前身為縫衣機工廠的黃磚大樓,將之改建為住宅及辦公室。霍夫曼夫婦選擇保留舊工廠的味道,以簡樸不加修飾的設計來改建,牆身只簡單地刷上白油,而部份工業式天花板更任意暴露,昔日辛勞的痕跡處處可見。大樓外牆更有數不盡的子彈洞,就連藝術家Thomas Locher的裝置作品亦無法遮掩歷史的傷口。

年邁七十的Erika週未時會特別整理她的辦公室,但我們依然可從微細的地方察知主人的喜好,如案頭的報章、沙發上的書籍等。而地上角落處放著一個花布包袱,Erika解釋說,那是韓國藝術家Kim Sooja送給她的作品,包袱內放著的是丈夫Rolf的衣物,紀念他於2001年離世。隔壁的書房裡,Erika放了Chapmen Brothers一組83張的版畫,要仔細看完整組作品,還得花上一點時間呢。至於客廳則疏落地放了數張沙發和一張圓形餐桌,對Erika來說,傢俱擺設須具靈活性,因為她每年都會重新佈展,「這樣,整個生活空間改變了,人的精神亦為之一震」,Erika笑著說。炎熱的七月正是Erika重新佈展的時候,因為它是最乾燥、對藝術品搬運最有利的天氣。


開放的私人收藏
到訪Erika的家已不是甚麼藝術圈的內幕消息,事實上,霍夫曼夫婦於1994年從科隆移居柏林時,目的就是要將他們的私人收藏公諸同好。現在,逢星期六中午至下午四時,預先報名的公眾可獲接待,由專業導賞員帶領,參觀霍夫曼夫婦四十年來精心建立的龐大收藏。Erika強調,這是私人收藏,不存在所謂的收藏規則,但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主人的品味和對藝術的認知及追求。Erika說︰「我們購藏一件作品,原因是它能帶給我們思想上的挑戰和豐盛我們的生活經驗。」他們不以累積著名藝術家名單為樂,亦從不公開收藏的規模,但他們喜歡與藝術家交往,很多蜚聲國際的藝術家,當年都是和他們同步成長的,而今天寂寂無名的年輕藝術家,亦是他們的關注對象。於是,我們在這裡看到了Gerhard Richter的抽象油畫、Bruce Nauman 及Mike Kelley的雕塑、Boltanski及Isa Genzken的裝置作品、Jean-Michel Basquiat的塗鴉、Nan Goldin的相片,還有Frank Stella的牆上雕塑、Frank Gehry的bubble長櫈等。在這星光熠熠中,我們亦踫上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如Chiharu Shiota、Yael Bartana等。

這裡不是美術館,沒有嚴密的守衛或閉路電視,一切建立於收藏家對公眾的信任和公眾對屋主私隱的尊重。牆上沒有作品介紹或藝術家名字,所有作品平等而相容地共處一室。但如果你願意發問,你會得到所有你感興趣的資料,因為這裡沒有穿制服的保安,只有熱愛藝術、能操多國語言的導賞員,陪伴你走過兩小時的旅程。參觀結束時,你會在Erika的客廳逗留,喝杯水,總結參觀的感受。


如何開始?
霍夫曼夫婦於六十年開始收藏當代藝術品,那時他們住在Dusseldorf附近的小鎮Mochengladbach,在這裡,Rolf經營龐大的家族製衣業生意van Laack,修讀藝術史的Erika則成為時裝設計師。那是百廢待舉的德國,年輕的當代藝術家們蠢蠢欲動,有能力的新一代如霍夫曼夫婦渴求新知識、新體驗。在這裡,他們遇上了。Erika回憶說,那時出席展覽開幕禮是生活重要的一部份,很多新朋友、新意念、新計劃就是這樣誕生的。當年她邀請過Marcel Broodthaers任廣告模特兒,亦Andy Warhol亦為她在紐約時裝週的表演中擔任top model。

這個時期給霍夫曼夫婦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Joseph Beuys,相識多年,他們被Beuys的個人魅力所吸引,但從未購藏過Beuys的作品,「因為他的藝術意念比作品重要,現在我們開放收藏,實質上是力行他的social sculpture理念,以藝術貢獻社會的倡議。」柏林圍牆倒下,霍夫曼夫婦強烈地希望能為統一後的德國做點事,於是帶同整個收藏移居柏林,「我們相信當代藝術對人的獨立思考有莫大的啟發作用,我們希望把它帶給新一代,與他們分享這些前人獨創的偉大作品。」

Caption:
1. Floor 1997-1998: A.R.Penck, Standart Modell, 1968; Jean-Michel Basquiat, Levétation, 1987;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1987; Frank Stella, Of Whales, in paint, in teeth…, 1990
2. Erika Hoffmann in front of a Frank Stella in her salon
3. 2003-04. left: Fang Lijun, 1999.2.1, 1999.
right: Frank Stella, The Beggarwoman of Locarno, 2000
4. 2009-10. Suzan Pitt, Untitled Sculpture, 1983, acrylic on plywood
Yael Bartana, Mary-Koszmary, 2007, one channel super 16mm film transferred to video
Chiharu Shiota, Inside-Outside, 2009, ca. 280 windows, one chair
Christopher Wool, Untitled (FEAR), 1990, enamel and acrylic on aluminum
Reiner Ruthenbeck, Aschehaufen III, 1968, ashes, iron sticks, wire (ca. 1t cl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