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January 2010

Christian Boltanski的個體存在與泯滅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MONUMENTA & 法國文化部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2010年1月號


在巴黎大皇宮 Grand Palais舉行的一年一度MONUMENTA委約計劃,可說是巴黎版的泰德現代Unilever Series。兩者構思接近,同樣是把一巨大的空間交給一位藝術家,由她/他來創作一件作品。巴黎大皇宮Nave廳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差不多是泰德現代Tribune Hall的五倍,而高度更是後者的兩倍。如何掌握這個巨型空間,對藝術家來說是終極考驗。整件事在於「野心」兩個字,要成為藝壇「大哥大」,實力之外,就是膽色,這是當代藝術給它的締造者的挑戰。

年輕的MONUMENTA今年踏入第三屆,繼德國藝術家Anselm Kiefer及美國雕塑家Richard Serra之後,今屆首次邀請法國藝術家接受考驗。獲邀的是66歲的裝置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這位與Daniel Buren齊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將透過聲音及視覺裝置來演繹「虛即是實、實即是虛」的物理狀態及心理哲學。

Boltanski的新作名為「Personnes」,法語可解作「某人」或「沒人」,亦即藝術家長期以來對個體意義的存在與泯滅的探索。Boltanski的作品由拍攝一個又一個的個體開始,然後把他們的臉模糊化,變成一堆集體影像。當我們已無法認出誰是誰,但細看之下,每個影像都不同,個別身份的消失正正帶來了「人」這個不可替代的重要身份認知。

出生於猶太家族的Boltanski,對宗教、政治、社會與個體的關係特別感興趣。他說道:「猶太人的宗教是猶太人的,他們沒打算說服任何人,所以不會引致大屠殺。但基督可貴的地方是它的普同特性 – 基督為所有人而來,因此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神奇而獨特的。」儘管如此,歷史告訴藝術家,不要高估了人類的良善,相反,他深入其靈魂的錯誤與軟弱。Boltanski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殺害我們的鄰舍,任由他們死去,和接受最大的不義」。

記憶和死亡是藝術家作品中「人」的代號,他的概念更是放在身體的缺席上。他認為照片、二手衣物與屍體的意義是同等的,但他不能拿屍體做作品,就唯有應用前兩者。照片和二手衣物都是一件召喚缺席主體的物件,紀錄肉身也沒有肉身。

Boltanski對於記憶的不復存在懷有深深的恐懼,於是他細細收集自己的個人物件,記述歷史。談及死亡時,他提到,一旦一個人死去,他的所有歷史、故事、知識都消失了,剩下一個我們厭惡的臭皮囊。如果我們不相信死後的世界,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於是,Boltanski創作了這樣的一件作品,他把收集回來的衣服任由觀眾買走,作品便由對死亡的敘述變為了「重生」的故事。而在「選購」的過程中,人們在衣服堆中打轉,那是間接與死亡打交道了。藝術家說︰「當他們願意面對死亡,重生的可能就可以被締造的。」


MONUMENTA
Christian Boltanski – Personnes
Grand Palais Nave
2010年1月13日至2月21日

Caption:
Personnes, 2010. Christian Boltanski 在大皇宮內。攝影Idier Plowy – Tous droits réservés Monumenta 2010,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Personnes, installation de Christian Boltanski
Monumenta 2010, Grand Palais, Paris

Christian Boltanski. Autel Chases, 1988.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 –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Inv. F.N.A.C. : 89068.

2 January 2010

解碼 – 數碼設計新官感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倫敦V&A博物館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2010年1月號


一棵生長中的數碼植物、一個模仿觀眾眼球轉動的機械眼睛,還有一系列變幻無窮的數碼圖案等,這些電腦設計,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趣之餘,亦改變我們對機械設計的官感。在倫敦Victoria & Albert博物館展出的「解碼 – 數碼設計新官感」,以展示數位和互動式設計的最新科技發展。負責策劃的,是著名的科技藝術團隊onedotzero,參加展出的藝術家包括Daniel Brown、Golan Levin、Daniel Rozin,還有後起新秀如Troika 及Simon Heijdens等。

展覽分三個主題。第一部份為「代碼作為設計原料」,以展示數碼設計師如何利用代碼模仿傳統雕塑家琢、砌泥土或木頭的創作方式,其中Daniel Brown以深奧的數學思維來設計一棵會「生長」的植物。第二部份為「互動」,觀眾成為了完成作品的「創作人」,而設計師則成為了「表演者」及「引導者」。如Daniel Rozin的768面電動裝置小鏡,在互動過程中,將觀眾的影像重組。最後部份則以探討互聯網、手機、GPS等溝通科技的「虛擬遺跡」。



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
8 December 2009 - 11 April 2010
倫敦V&A博物館


Caption:
Prototypes from the Flowers series, 2009 Daniel Brown
Dandelion, 2006, Sennep / Yoke . Picasa 2.0 Photo: Sennep
'Audience ROH', rAndom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