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提供 /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文化版(2010年12月28日)
引子
一億顆手工燒製的葵花籽陶瓷舖滿了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內一千平方米的渦輪大廳 (Turbine Hall),曾有幸運的觀眾能赤足踏上這片十厘米深的葵花籽海,感覺彷如沙灘漫步。然而,浪漫詩意只是藝術手段,藝術家艾未未的政治訴求才是作品存在的真正意義。
葵花籽 – 從貢品到藝術品
一百五十噸的葵花籽雕塑從中國傳統貢品瓷器出產地景德鎮裝運至泰德現代展出。這批葵花籽經歷了三十個傳統製作程序,以一千三百度高溫燒製,並全人手彩繪,一顆顆幾可亂真、獨一無二的葵花籽充份展現了景德鎮匠工的千年絕活﹗
或者這些數字背後最值得探究的是藝術家本身的位置。一千年多來,景德鎮的唯一生產作業便是陶藝,儘管經歷多次改朝換姓,這門手藝依然代代相傳,為宮廷提供最精湛的陶瓷器皿。但現在,這裡出產的不是貢品而是商品,加上陶瓷市
葵花籽的意義

一億顆葵花籽是北京人口的五倍,亦是中國互聯網使用者人口的四份之一。作品的大規模生產,一方面批評中國正盲目地為配合市場需要而大量生產,另一方面滑稽地呈現這種重複地累積小量個人的努力而致成為巨大而無用途的社會現狀。艾未未亦喜歡把作品比喻為他喜愛的Twitter —— 汪洋大海中無數的意念和交流訊息,而這些全部來自個人。這個讓參與者以個人身份跟大量不認識的人聯繫的平台,對艾未未來說,會不停地改變社會,「因為這是一種由個人組成的巨大力量。」
一顆紀念品?
作品由十月中展出以來,最具爭議性的話題是︰到底觀眾可否帶走一顆葵花籽留為紀念?艾未未對此模稜兩可,他說︰「如果我是觀眾,我肯定會拿走一顆。」但對美術館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完整性,帶走葵花籽會破壞作品的整體結構與意義。因此,美術館不鼓勵大家這樣做。觀眾從美術館帶走作品的一部份,並非新鮮事。著名的古巴藝術家Feliz Gonzalez-Torres (1957 – 1996) 以邀請觀眾參與為樂,他把325磅的糖果堆成作品,或把攝影作品大量複印成海報,希望觀眾能把甜美的回憶帶回家。藝術作品因而成為了民主、平等、共享的象徵。從這點出發,筆者認為觀眾應該被允許帶走一顆葵花籽,這樣比較附合艾未未的創作精神。但注意,這裡說的,是一顆,而非一口袋﹗每一顆葵花籽都是獨立製作而成,再而滙為籽海,觀眾珍而重之地保存一顆時,葵花籽亦重拾它的獨特性。同時,美術館預計展覽將吸引約二百萬名觀眾,如果每人帶走一顆,作品還有九千八百萬顆,葵花籽海依舊是葵花籽海﹗

圖片說明 :
1.艾未未雕塑裝置作品《葵花籽》(2010)。©艾未未
2.艾未未,《葵花籽製作過程》(2010),攝影︰艾未未工作室。 ©艾未未
3.艾未未於倫敦泰德現代的 Unilever Series開幕禮上。
4.艾未未雕塑裝置作品《葵花籽》(2010) (細節)。攝影︰Marcus Leith & Andrew Dunkley 。 ©艾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