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 2) Chris Gilmour Lambretta 2004, 鳴謝Galerie Perugi (意大利Padova)
(Pic 3)由Gelerie Claude Bernard (巴黎) 主理的高行健作品展
(Pic 4) Koichi Enomoto, 2004, 鳴謝Galerie Hiromi Yochii (日本東京)
做為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同時也是世界藝術市場中心。當我們還羞愧於將作品等同鈔票看待時,藝術的商業價值在這裡的畫廊裡、書店裡、旅遊點的書攤上、畫架上已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每年一度的FIAC又為代表。
今年是FIAC〈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rin〉的第三十一年頭,這個與Art Cologne (37年歷史)和 Art Basel (35年歷史)齊名的展出是每年巴黎最為注目的藝術市場活動和指標。為期五天的FIAC於今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巴黎市Paris Expo - Port de Versaille的兩個展廳舉行,共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的214家畫廊參加,當中包括一些老牌畫廊如巴黎的Daniel Malingue及Jeanne Bucher,代理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紐約畫廊Timothy Baum及以德國表現主義作品為主的波恩畫廊Henze & Ketterer。
FIAC共分為五個部份,「視野」、「未來的震盪」、「藝術與設計」、「藝術出版」及「主要展出」。「視野」以開放的精神展示不同國家的最新藝術面貌,今年共有33家分別來自14個國家的畫廊參加。其中一個主要裝置作品是荷蘭藝術家Geert Mul的Library of Babel (2003),作品以九個平舖地面的螢幕連接九部投射機,電腦設置內存放了十萬個影像,觀眾踏上螢幕地板時,影像便會自動轉變,當數位觀察同時

標榜作品價格不超過五千歐元、畫廊年資不超過三年的年輕藝術家展場「未來的震盪」是今年首創,以展示明日藝術動向為主題。其中一個最為觀眾駐足的畫廊,是來自日本的Hiromi Yoshii及他們帶來的二十七歲藝術家Koichi Enomoto,Koichi的繪畫結合了東方色情美學及大眾傳媒的特色,對西方收藏家有一定的吸引力。
主要展出方面包括了個人展及團體展。個人展有大師級作品如Geer van

主辦單位也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藝術與生意國際研討會」做為另一重點節目,討論法國的新稅制對藝術投資環境如何有利;藝術如何與工業、商業廣告、機構形象及文化等結合;法國、英國、亞洲等地區的藝術投資活動及趨勢等。
這種大規模的展出,恐怕也只有世界藝術之都才

有人把這種市場活動稱作「藝術俱樂部」,現在大家再不用風塵僕僕地四出搜尋,然後說「佳作難求」。所有的作品都帶到眼前來,讓高貴的收藏家細味品嚐、慢慢挑選。收藏家也不用再與藝術家談論藝術、風格等,所有的事情,大至介紹作品、小至世俗雜務,就讓畫廊代辦,乾手淨腳的藝術家們就繼續重複製造那些價格高的調調,讓價位婁創新高。這說法可能偏激了少許,但當藝術走進市場,讓購買者評估價格時,藝術家的位置跟製造工人也沒兩樣,他們的時間和心思換來的,也是金錢。慢慢地,價格就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成就指標,藝術家就不得不策略性地創作合符市場標準的作品,這是我們今天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