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October 2005

藝術俱樂部 -- 當藝術的光環不再閃亮 Art Club -- When the halo no longer shines

記2004年巴黎FIAC當代藝術展

(Pic 1) Geert Mul Library of Babel, 2003, 鳴謝 Galerie Ronmandos (荷蘭Rotterdam)。
(Pic 2) Chris Gilmour Lambretta 2004, 鳴謝Galerie Perugi (意大利Padova)
(Pic 3)由Gelerie Claude Bernard (巴黎) 主理的高行健作品展
(Pic 4) Koichi Enomoto, 2004, 鳴謝Galerie Hiromi Yochii (日本東京)
做為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同時也是世界藝術市場中心。當我們還羞愧於將作品等同鈔票看待時,藝術的商業價值在這裡的畫廊裡、書店裡、旅遊點的書攤上、畫架上已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每年一度的FIAC又為代表。

今年是FIAC〈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rin〉的第三十一年頭,這個與Art Cologne (37年歷史)和 Art Basel (35年歷史)齊名的展出是每年巴黎最為注目的藝術市場活動和指標。為期五天的FIAC於今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巴黎市Paris Expo - Port de Versaille的兩個展廳舉行,共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的214家畫廊參加,當中包括一些老牌畫廊如巴黎的Daniel Malingue及Jeanne Bucher,代理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紐約畫廊Timothy Baum及以德國表現主義作品為主的波恩畫廊Henze & Ketterer。

FIAC共分為五個部份,「視野」、「未來的震盪」、「藝術與設計」、「藝術出版」及「主要展出」。「視野」以開放的精神展示不同國家的最新藝術面貌,今年共有33家分別來自14個國家的畫廊參加。其中一個主要裝置作品是荷蘭藝術家Geert Mul的Library of Babel (2003),作品以九個平舖地面的螢幕連接九部投射機,電腦設置內存放了十萬個影像,觀眾踏上螢幕地板時,影像便會自動轉變,當數位觀察同時走在螢幕上時,影像便出現交錯、重疊。另一有趣作品是來自意大利的Chris Gilmour所做的Lambretta (2004)紙皮版電單車。

標榜作品價格不超過五千歐元、畫廊年資不超過三年的年輕藝術家展場「未來的震盪」是今年首創,以展示明日藝術動向為主題。其中一個最為觀眾駐足的畫廊,是來自日本的Hiromi Yoshii及他們帶來的二十七歲藝術家Koichi Enomoto,Koichi的繪畫結合了東方色情美學及大眾傳媒的特色,對西方收藏家有一定的吸引力。

主要展出方面包括了個人展及團體展。個人展有大師級作品如Geer van Velde、 Henry Michaux及Le Corbusier等。而今年剛剛換了新代理畫廊的高行健亦在此作個人展,Claude Bernard畫廊是巴黎最早期的畫廊之一,此次共展出高行健自1999年至今的三十多幅水墨作品,作品在四天之內全部被收購。此外,今年共有五家專門代理中國當代畫家作品的畫廊參展,包括北京的Courtyard Gallery 及Cheng,上海的香格拉,倫敦的中國當代 (Chinese Contemporary)及巴黎的Loft。作品則來自藝術家王廣義、黃永砅、蔡國強、宋冬、楊詰蒼、郭偉等。是否西方的收藏家正把眼光鎖定在中國當代藝術上?隨著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藝術舞台是否也要東移?收藏家們看到的是否也是無限商機?

主辦單位也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藝術與生意國際研討會」做為另一重點節目,討論法國的新稅制對藝術投資環境如何有利;藝術如何與工業、商業廣告、機構形象及文化等結合;法國、英國、亞洲等地區的藝術投資活動及趨勢等。

這種大規模的展出,恐怕也只有世界藝術之都才有這樣的膽量和號召力。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同台上演,讓買家一次性選擇,其他的人也能付了入場費,以小小的代價縱觀世界名作。性質上跟所有的賣物會、博覽會、展銷會、工展會,甚至超級市場是一樣的,大家隨便挑選、議價,有的甚至明碼實價,大家各取所需。

有人把這種市場活動稱作「藝術俱樂部」,現在大家再不用風塵僕僕地四出搜尋,然後說「佳作難求」。所有的作品都帶到眼前來,讓高貴的收藏家細味品嚐、慢慢挑選。收藏家也不用再與藝術家談論藝術、風格等,所有的事情,大至介紹作品、小至世俗雜務,就讓畫廊代辦,乾手淨腳的藝術家們就繼續重複製造那些價格高的調調,讓價位婁創新高。這說法可能偏激了少許,但當藝術走進市場,讓購買者評估價格時,藝術家的位置跟製造工人也沒兩樣,他們的時間和心思換來的,也是金錢。慢慢地,價格就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成就指標,藝術家就不得不策略性地創作合符市場標準的作品,這是我們今天的問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