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是否拍得成,還不知道。但關於這段猶太東方逃難史,在西方國家可謂鮮為人知。畢竟,相對起五百萬的猶太人死亡數字 ,能幸運逃到中國來的三萬多人,只是一個極小數。近年,越來越多人嘗試重塑、記錄、展示這段歷史。2002年美藉以色列人Dana及Amir Mann夫婦自資拍攝了記錄片《上海猶太人》,並曾於紐約及洛杉磯公映。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出版《猶太人在中國》(中英法德文)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上海猶太人》等研究書籍。最近,巴黎的Maison de la Chine舉辦了一個名為《在上海的猶太人》的小型圖片展覽,展出當年在上海的生活照。
這段歷史始於1933年,當時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

當年的「諾亞方舟」同樣受著「國破家亡」的威脅。日佔時期的上海,正處於三方 (即日本佔領軍、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各當其政的混亂局面,出、入境進內了「護照簽證失控」的狀態,即外國人進入上海不需要簽證,也不需要經濟擔保,更不需要預先找到工作或提供品德證明。這「政策」對從集中營逃出來的無證猶太難民尤為重要。從巴黎展覽中展出的證件可見,早期逃離歐洲的,在國籍一欄還填有「德國」、「奧地利」等,但後期的,則簡單而又傷感、憤慨地寫上一個字︰「無」﹗想必這一批是從集中營逃出來,已沒有任何證明文件了。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逗留期限一欄,均填上「未知」或「無限」,真若前途一片茫茫,生死未卜。1943年,日軍在納粹蓋世太保Joseph Meisinger的「終極解決」(Final Solution)壓力下,把在這批無證猶太人集中於虹口,即今日所說的Hongkew Ghetto。雖然虹口沒有電欄、毒氣室,但在戰難時期,虹口的猶太人與外隔絕,要依靠昔日的上海鄰居協助提供生活所需品。

在人類歷史上,這個長期受盡迫害,無家可歸的民族有著堅韌無比的生命力,人才輩出,無時在改寫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和畢卡索,四個分別從社會、科會、精神和藝術領域深刻地改變著整個世界的人都是猶太人。就連移民到中國的這些猶太人亦大多數是飽學之士,他們在上海積極參於文化活動,創辦學校、戲院、劇院、畫會、電台等。在短短數年裡,二戰的猶太難民便出版了五十多份刊物,如被認爲是亞洲最出色的周報之一《黃報》、德文周刊《亞洲評論》、《上海年鑒1946-1947》及德、英、中3種文字的醫學專業月刊《中歐醫師協會會刊》等。他們在推動本地教育方面亦不遺餘力,例如富商哈同便在自己的宅第 ── 哈同花園中創辦了「倉聖明智大學」,聘任康有爲及蔣梅笙等為教授。當年,尚未成名的徐悲鴻就是受聘於倉聖明智大學,為其繪製倉頡像,而認識了康有爲,並拜其為師,此外還認識了蔣梅笙,最後與其女兒蔣碧微結爲夫妻。

參考網站及圖片鳴謝︰
http://www.maisondelachine.fr/
http://www.china10k.com/simp/main/jews/
www.shanghaighetto.com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1/20/content_697718.htm#
http://www.explorejewish.net/InChina/shanghai.htm
http://article.xitek.com/showarticle.php?page=2&id=2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