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一個你未曾踏足的城市,你可以如何想像她?從文學、電影、繪畫、音樂、報章雜誌、網絡中,我們可以多真實地「看」一個城市?
聽到「洛杉磯」這三個字,我腦中呈現的是八十年代的電視廣告。那時香港正值經濟豐收期,高檔消費品成為身份象徵。電視上看到的是一個浮華世界,名酒、香煙、跑車、名表…… 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女人在機場悶悶不樂,洋男人百般遷就,女人改變主意,說要去羅馬,男人亮出一張運通卡,女人笑逐顏開,背景音樂響起︰「All the sunshine in your hands…美國xx,一卡在手,世界通行﹗」不知為甚麼,在我的小腦袋裡,這一切和美國洛杉磯畫上了等號。可能認識洛杉磯的人都會告訴我,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與這座城市的第二次「邂逅」,是1994年轟動世界的O.J. Simpson一案。那時我剛好為應付公開試而吃力地啃著莎士比亞的《Othello》,黑人將軍Othello誤信讒言,妒嫉火中燒,最後殺死英俊的白人手下和心愛的白人妻子。幾百年前的故事情節在二十世紀末的洛杉磯上演真人版。

要數洛杉磯的連環殺手,不可不提由Charles Milles Manson組成的殺人家族 Charles Manson’s Family。這名失意於流行樂壇的癮君子,聲稱於六、七十年代殺害了三十五個無辜的受害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導演Roman Polanski (« The Pianist» 2002) 的妻子Sharon Tate。有趣的地方是,Manson 於1970出唱片«Lie : The Love & Terror Cult » (圖二) 來籌錢打官司,其中還收錄了他為Beach Boys寫的« Cease To Exist»一曲。如果


最近,我的雙眼從巴黎跨越大西洋,再次遇上洛杉磯。我嚐試透過龐畢度中心的大型展覽 «洛杉磯 (1955 – 1985) 一個藝術之都的誕生» 來認識這個城市,最後我發現,原來我以前在書中、電影中、報紙上,以至google map裡「看」到的洛杉磯,正鬼影幢幢地浮現在這350多件作品中。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洛杉磯經濟和文化的起飛期。當紐約藝術家正認真思索著美學、傳統、藝術的意義等大道理時,洛杉磯的藝術家就顯得反規條、不買藝術史的賬。他們自視為世界邊緣藝術,挑不起任何歷史或美學重擔。但在這種真空下,他們的創意更見澎湃,由五十年代的拼貼藝術、六十年代的L. A. Pop、Minimalism、光與空間至七十年代的概念藝術、行為藝術和女權運動等,前衛藝術運動一浪接一浪地從洛杉磯激起,由Venice滾滾直衝向東岸,加州陽光灑滿遍地。洛杉磯好不寂寞。




洛杉磯當代藝術的興起與其多首藝術學院有密切的關係,如最早的Otis、著名的CalArt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及UCLA等。這幾所藝術學院領導著七十年代的藝術發展,催生了概念藝術、行為藝術及女權藝術等運動。John Baldessari為CalArts的老師,他引介了多位概念藝術家如



縱然城內火光熊熊,無可否認的是洛杉磯畢竟只是美國的第二城市,處處屈居紐約之下,國際間對她的藝術認識就更模糊。而我對於這座面積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人口接近四百萬(其中一百三十萬人屬移民人口)的多元城市,至今還未曾近距離接觸,對她的認識依然是想像。
[1] Beat generation 一詞首先由Jack Kerouac於1948年提出,帶有較為正面的「on the beat」的時代形象。Herb Caen於1958年改為Beatnik,對應1957年冷戰期間前蘇聯製造的第一枚人造衞星「Sputnik 一號」及當時美國反共產主義的McCarthy政治。Beatnik代表一股對抗主流文化的力量,他們鄙視物質生活而注重個人精神修行,六十年代的Pink Floyd及The Beatles的音樂亦帶有beatnik的影子,後來的嬉皮族亦深受它的影響。
Photo Courtesy:
Centre Pompidou, Paris & http://en.wikipedia.org
部份圖片鳴謝︰法國龐畢度中心 及http://en.wikipedia.org
Captions:
Skyline of L.A.
(圖一) James Ellroy, My Dark Place (New York: Vintage, 1996)
(圖二) Charles Manson, Lie: The Love & Terror Cult $15.98
(圖三) Alison Lurie, The Nowhere City (NY: Owl Books, 1997)
(圖四) Edward Ruscha, Back of Hollywood, 1977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Lyon © Edward Ruscha © Photo Blaise Adilon
(圖五) Ed Ruscha,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n Fire, 1965-1968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圖六) Billy Al Bengston, Busby, 1963 油料、聚合體及油漆、纖維版 Courtesy Chevron Gallery, Irvin, Californie © Billy Al. Bengston
(圖七) Craig Kauffman, Untitled Wall Relief, 1967, 力克、壓克力及樹脂玻璃,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圖八) Robert Irwin, Untitled, 1967-1968 Coll. Centre Pompidou, Mnam © Adagp, Paris 2006 © Ph. Craig Kauffman © 2006 Museum Associates/LACMA John Baldessari, I will not make any more boring art Video, (32:21) 1971
(圖九) John Baldessari, I Am Making Art,1985Video (18:46)
(圖十) Judy Chicago, The Dinner Party, (1974 – 79)
(圖十一) The Dinner Party featuring the Ishtar and Kali Placesettings © Judy Chicago - Photo © Donald Woodma
2 comments:
雖然妳未曾親身到過洛杉磯,但對此地卻有如此豐富深刻的想像,實在值得欣賞。
我對洛杉磯的藝術文化概況著實認識不深,無從評價,不過我卻對此地有著複雜的感覺。
我在十多年前,發生O.J. Simpson案年之後到過洛杉磯。感覺這個城市極度空虛,她的downtown幽暗冷漠,除了虛偽的(請恕我這樣形容)廸士尼樂園、星光大道和環球片場外,就是毫不自然的比華利山和Santa Monica。
當時不幸地獨自流落洛杉磯街頭,正需要尋求協助,當地人要不就是坐在車裡馬上關閉門窗,生怕這名中國女子要向他們做些什麼,要不就是走在街上搖搖頭一副愛莫能助的模樣。終於遇上肯出手相助的黑人,實際亦只是向你要錢。十多年前的洛杉磯就是這樣,人車怱怱,沒有人願意肯停下來,表示一丁點基本的關心。
可能,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發展出來的藝術才能別豎一格。
那麼三藩市的藝術又如何?三藩市給我的感覺很巴黎。至少那裡風光如畫,人人笑意盈盈。
我今個週六去看相呢,是第一次,不知如何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