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October 2009

Tutto Fellini – 費里尼巡禮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Musee du Jeu de Paume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十月號

要談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的電影,便必須從「夢境」與「現實」說起。雖然他是從二戰後的新寫實主義時期崛起,並且承襲了部份的寫實精神,但是他的作品常常混合了真實與夢境,他豐富的想像力,為影片加入許多疑幻疑真的場境。他認為電影製作中,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劇本,而是他在其中所創造的氣氛。有人曾援引過他這樣一段話︰「真正的工作不是在事前或事後選擇人物,或者是決定他該說甚麼。如果你能夠創造一個抓住要害的氣氛使某些東西得以在這種氣氛中產生出來,那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且是正確的決定性的因素。一切東西都能夠集中起來創造這種氣氛。它首先是單獨地在你的周遭出現,然後會成為你所要求的場景。」

費里尼自幼就迷戀馬戲團和雜耍演出,因此當他工作的意利大電影城氣氛非常像馬戲團那樣,時而搭棚子時而拆棚子,無休止地混亂的時候,那正是他最最得意的時候﹗他偏愛美術搭景,所有的夢想和人生都可以用搭景完成,攝影棚可以幻化成所有事物。明明是要拍攝乘客坐火車出遊的戲,現場只要演員坐到車廂窗子旁,然後技工就在窗外轉動著一大綑的風景布幕片,其他技巧則來輕幌車廂,於是只見窗外風景滾動,就好像車子行經了原野森林。又如《阿瑪訶德》里的那艘輪船,其實只是一面大佈景,雖然船行過處會有浪花四濺,其實都是人工噴灑水花的結果,就連舢板小船海的海面波濤,其實也只是布條道具打造的錯覺。在那個沒有動畫特效的年代中,費里尼就用這種棚內搭景的方式實踐了諸如此類的奇觀夢想。就像費里尼的回憶錄《夢是唯一的現實》一書指出的,夢中的世界看似不合章法,邏輯天馬行空,卻能說出人心潛意識的真實欲望;電影世界看似夢幻不寫實,卻在乖謬的造景中,包含了更多元更豐富的生命象徵了。

同樣地,要展出費里尼,也就必須抓住他的「神」,從他的個人經歷、日常生活、思考及想像等層面出發。即將於巴黎Jeu de Paume美術館開幕的費里尼主題展便試圖全方位展示這個大師的創作歷程,向其五十年的藝術生涯致敬。題目中的「Tutto」即「完全」的意思,展覽以四個主題立體地呈現大師的藝術面貌,分別為︰費里尼與流行文化、工作中的費里尼、都市女性與男性的位置、費里尼或一生傳奇。策展人Sam Stourdzé表示,展出物件包括相片、繪畫、雜誌、海報、影片、試片、新聞、訪問文章等,當中不少更是第一次公開展出。在四個主題中,我們會看到費里尼的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元素,如歌舞廳、馬戲團、小說式相片、優雅華貴的女士們、心理分析、夢境等。

雖然費里尼不是那種思想深刻的電影人,但無疑是最迷人,最叫人眼花繚亂的。他的作品有時在內容上給人不完整、不實在的感覺,但往往能於純視覺的美和光彩中得到補償,並且有過之無不及。在費里尼的早期影片中最重要的是《大路》 (Grand Boulevard, 1954),費里尼把這部影片稱做「我的整個神秘世界的索引大全,我的個性的毫無保留的大暴露」。《大路》由費里尼摯愛的妻子茱莉葉塔˙瑪西娜 (Giulietta Masina, 1921 – 1994)當女主角,這亦是看費里尼的電影還有一個樂趣之一。瑪西娜在費里尼早期的多部電影中演出,是費里尼的謬思,費里尼曾說:「我的太太茱莉葉塔是能夠激勵我發展某些遐想的女演員,我當初想製作成她一面具有女巫的性格另一面又是聖女」。而真正叫費里尼蜚聲國際的,是1959年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e)。《甜蜜的生活》是費里尼新寫實主義轉向抽象主義的里程碑,此後的作品總讓觀眾有點「摸不清費里尼」的感覺,只覺得他的電影喋喋不休,沒有開始、沒有完結。影片反映了費里尼對當時羅馬那既豪華又頹廢的有些自相矛盾的一面,但亦正是片中那些驕奢淫逸的場面和光怪陸離的段落,使得全世界的電影觀眾有些眼花繚亂地感到震驚,又感到神往。這部電影亦誕生不少影史上的經典,如狗仔隊 paparazzi便始於此,而女主角Anita Ekberg站在羅馬水池Trevi Fountain一幕更成為永恆經典。

今日,相對荷里活式的製作,費里尼這個名字已成為「艱深」電影的商號,叫年輕觀眾頭痛。但巴黎人向來有能力將所謂的high-art大眾化,例如早前的畢卡索與大師們展覽、Andy Warhol展等,入場人數屢破記錄,相信這次的費里尼展亦不例外。除了展覽外,巴黎電影資料館亦會舉辦「費里尼電影回顧展」,放映精選二十多套影片。

Tutto Fellini – Le Grand Parade
2009年10月20日至2010年1月17日
Jeu de Paume美術館(巴黎Concorde)

Caption:

1. Anita Ekberg et Marcello Mastroianni, La Dolce Vita, 1960, Photographie de tournage, photographie Pierluigi , © Collection Fondation Jérôme Seydoux-Pathé

2. Federico Fellini, 8 ½, 1963, Photographie de tournage de Tazio Secchiaroli
© David Secchiaroli

13 October 2009

Pop Life - Art in a Material World

文字/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Tate Modern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十月號


Andy Warhol曾經說過,「有好商機的就是最好的藝術」。上世紀八十年代始,新一代的藝術家繼承pop art大師紛紛投身這門好生意。精密的個人宣傳策略,加上藝術市場三十年來的上漲乃至過熱,Jeff Koons、Keith Haring、Damien Hirst以至村上隆等成為大贏家,他們不僅是大藝術家,還是名利場上「風頭人物」。

籌備了整整三年的大型展覽「Pop Life - Art in a Material World」剛於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開幕。這可說是藝術機構首次大大方方地公開探討「金錢」與「藝術」之間千絲萬縷而又難以啟齒的暧昧關係,而題目更大刺刺地指向「社交生活」。成為公眾人物後,擅於自製「神話」的藝術家又樂於將其私生活變成藝術品。例如Jeff Koons的「Made in Heaven」雕塑系列,便是以其與曾為色情影星的妻子Cicciolina的性愛生活為寫照。向來以討論女性性愛為創作藍本的英國YBA成員之一Tracey Emin於其首個White Cube畫廊個展中展出私人日記、睡房等。展覽更會重建Keith Haring 1986年於紐約開店的Pop Shop,出售限量版手錶、t-shirt、玩具等精品。

Pop Life - Art in a Material World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1 Oct 2009 - 17 January 2010

4 October 2009

Nomiya art home – 結合藝術與餐飲的當代藝術項目

文字/ 丁燕燕
圖片提供 / Nomiya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十月號

這是最近的城市話題talk of the town。它的名字叫「Nomiya art home」,它是一個結合藝術、建築、美食的項目。它的本質是餐廳,但它的誕生是基於一個概念︰發揮創意﹗它座落於巴黎最當代、最優皮的藝術中心東京宮 (Palais de Tokyo) 的天台,由著名年輕藝術家Laurent Grasso (1971年生)設計,建築師則為藝術家的弟弟Pascal Grasso。它的造型就如著名的白管子white cube般,簡約硬朗。每一次到這裡用餐都是一次旅程,由禪味十足的天台花園及露台開始,進入Nomiya的用餐位置,全玻璃的設計讓你看到巴黎上空最美麗的景觀。

Nomiya的名字來自日本「小店」的意思,因為它的座位只有12個﹗於6月22日落成,但計劃為期只限一年。主廚是Gilles Stassart,以具藝術心思的烹飪技術聞名。在這裡吃飯,你還可以觀賞大廚表演。亦計劃本身便包括了參觀、烹飪班、工作坊等。價格是午市套餐每位60歐元,晚餐則為80歐元。訂位需要30天,不可太早、不可太遲。如果你只訂兩位,那就得跟素未謀面的其他十位食客「搭枱」,說不定身邊那位能為你帶來驚喜呢。概念其實跟私房菜很接近。

Nomiya Art Home

13, avenue du Président Wilson, 75016 Paris

3 October 2009

Junky styling – Wardrobe Surgery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 / Junky styling 及Ness Sheery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十月號

這本書記錄了近年時裝界一個誕生自綠色概念的成功個案,它同時為讀者提供參照,如書名所示,為自己的衣櫃急救、翻新,打造獨一無二的個人形象。Annika Sanders 及Kerry Seager年輕時便開始為自己製作夜店「拼裝」。她們從二手店找來舊西裝、舊襯衣等男裝服飾,左拼右搭,改造了一件又一件的另類衣裙。一切以創作為樂,務求在人群中突出自己。

1997年,兩人以循環再造的概念建立了時裝品牌Junky Styling,如今,她們已成功在倫敦及歐美主要城市的時裝節佔有一席位。她們在倫敦的總店年前加設了「衣櫃手術室」,客人把衣櫃裡打算丟棄的舊衣服拿來給兩位醫生小姐,在親自參與訂立手術方案後,再把一件件絕無僅有的新衣服領回家。

這本書的誕生,是總結了她們12年來的創作心得,書中詳盡地講解如何改造舊衣物,圖文並茂,一步一步地做示範,同時配有剪裁紙樣,不同顏色、布料的變化等。簡單的如把西裝衣袖配上絨布或羊毛衛衣而成的圍巾,複雜的有如把西裝褲頭改造為開領無袖上衣,又如把無數個西裝袖口接駁為層層蛋糕裙,甚至如圖中的Annika及Kerry親自示範的露背裝及圍裙裝。創意無限,讀者除了跟著做外,還能引發靈感,創作自己的款式﹗

作者︰Annika Sanders 及Kerry Seager
出版︰A&C Black Publishers 及 Junky Styling
價格︰£19.99 (paperback)

2 October 2009

全球首部伊斯蘭漫畫躍登英國電視螢幕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提供︰Teshkeel Media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十月號

西方世界的伊斯蘭教恐懼症自911事件後變得有點根深柢固,許多西方民眾無意識地深信伊斯蘭教和可蘭經與暴力密不可分。伊斯蘭那個蠻橫不講理、血腥暴力,一手拿著可蘭經一手拿著彎刀的異教徒形象鮮明地呈現在世人眼前。但,真的是這樣嗎?

「伊斯蘭」這個字的原意是「順從」與「和平」的意思,而所謂的「聖戰」是強調內在精神的自省,與自身邪惡意念鬥爭,淨化心靈。只是許多時在西方主流媒體的報導和詮釋下,事情變得有點扭曲了。相對地,在這樣的宗教、文化形象中長大的孩子們,又如何看待自身?

科威特心理醫生Dr Naif Al-Mutawa基於「為穆斯林孩子創造正面超人偶像」的信念,於2006年開始創作全球首部伊斯蘭超人漫畫「THE 99」。最近,英國Endemol 製作公司更取得該漫畫的電視動畫版權,將為歐洲孩童炮製伊斯蘭式超人故事,重新認識這個神秘的國度。

Al-Mutawa 醫生表示,「在工作中,我聽過不少在薩達姆統治下長大的成年人都曾以薩達姆為偶像,後來受到種種政治迫害,後方才感悟。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需要正面的偶像,建立價值觀。」於是,這99個英雄便從伊斯蘭傳說中誕生,他們是真主阿拉選派的使者,每人分別擁有一種超能力,例如巨人Jabbar是一個大力士、Noora可以控制光,Darr能夠為人解除痛苦等。但與西方國家的正義超人不同的是,他們來自世界各地,跨越七大洲的99個國家,而且大部份的能力都是「永恆的真理」,如智慧、力量、慈悲、忠誠等。
故事講述的是這99個超能力基因數百年前散落在世界各地,被阿拉選派的人獲得一個基因。知道這個秘密的Dr. Ramzi Razem必須追尋這99個使者的下落,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合作,他們將為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已尋找多年的Dr. Ramzi Razem任務還未完成,還需努力。

「THE 99」於2006年創刊,旋即成為中東國家、東南亞伊斯蘭國家及印尼的穆斯林大人、小孩的至愛,去年更入選美國富比士的「橫掃全球的20件潮流事」,被一致認為是推崇正面價值觀及娛樂的優良讀物。漫畫由Marvel 及 DC Comics工作室的寫手及漫畫家協力製作,他們亦是漫畫系列如X-Men、蜘蛛俠、超人、蝙蝠俠、Power Rangers等的幕後功臣。

漫畫雖名為「THE 99」,但99個超級英雄並不會同一時間齊集出現,因為根據伊斯蘭教的教義,描繪或刊登真主阿拉肖像是褻瀆的行為。Al-Mutawa 醫生希望,這個全球首創的伊斯蘭教動畫將能促進世界溝通,糾正西方世界對伊斯蘭國家的負面想像,從小孩做起,分享普世認同、跨宗教、跨文化民族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