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藝術地圖》2006年4月15日號
蒙柏那斯人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花都巴黎,帶著戰後的頹靡與重生的激情;從戰爭與人性的黑暗蛹道中走出來的巴黎人信奉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哲學。女士們把裙子縮短至膝蓋,男士們在巴黎北邊的紅磨坊夜夜笙歌。此時,巴黎的藝術中心慢慢從北部的蒙馬特轉向塞納河南岸的蒙柏那斯。雖然成了名的畢卡索已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遷出此區,馬諦斯移居法國南部的蔚藍海岸,素有「蒙柏那斯王子」之稱的莫迪里亞尼亦於貧病中辭世,一群更年輕、來自世界各地的尋夢者繼續在這裡默默思索、靜待時機。他們生活簡樸貧乏,能糊口的日子已算是「走運」的時候了,有一餐沒一餐才是真正的生活寫照,這種波希米亞的生活態度感染著每一個蒙柏那斯人。
每到中午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街上著名的咖啡店La Rotonde、La Dôme、La Coupole等便聚滿了這樣的藝術家和那樣的文學家,一天的生活要開始了。杜尚夾著雪茄、喝著咖啡,正和攝影師朋友Man Ray和他的情人模特兒KiKi開玩笑;那邊藤田嗣治和他的嬌妻Youki親密地相擁;Jean Cocteau在談笑中不小心踩了朋友一腳;Soutine發大財了,不再衣著破爛了;Léger正在構思著他的立體派方柱造型;來自保加利亞的Pascin沒錢埋單,正遊說著老闆娘收下他的裸女素描以交換午餐。這邊廂,一位法國淑女帶著半圓貼頭小帽,右手輕托香腮,左手拿著咖啡杯,側著身體,輕啜著。她那明亮的雙瞳若有所思地注視著面前的中國情郎,衣著考究的他今天穿了三件套的灰藍色西服,背心上垂著時髦的金錶錬,黑色的紳士呢帽和大衣掛在桌子傍的座地衣物架上。他順手抽出咖啡店的餐紙,以隨身帶備的鉛筆速寫了法籍小姐這深邃的一眼。她的名字叫哈蒙尼耶小姐,他的名字叫常玉,這一天是1928年的2月13日。
常玉何不歸?
這時候的常玉已在巴黎生活了八年的光景,並以「Sanyu」之名為西方所認識。1933年法國Greud出版的《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 1910 – 1930》便介紹了這位萬中無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常玉,中國畫家,1900年10月14日生於四川。以中國水墨所作的速寫和油畫曾參展秋季沙龍及替勒麗沙龍。為法文本《陶潛詩集》作插圖,該書序文由Paul Valéry 撰寫。」[1] 素有「四川才子」之稱的常玉於1920年以「勤工儉學」的名譽來到巴黎學習藝術,同期的還有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邵洵美等人。浪漫開放的常玉一到花都便被其熱情爛漫的生活和街頭文化所吸引,加上他本身的率性和懶散,使他選擇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不一樣的道路。他不傾慕於著名的高等藝術學府,而選擇於自由自在的大茅屋Atelier de la Grande Chaumière及蒙柏那斯的咖啡店作裸體和肖像創作。常玉出身富裕,人美豐儀,能拉小提琴、打網球、撞球,抽中國水煙,逛夜總會,假日喜歡拿著名貴照相機和友人郊遊,儼然一風度翩翩的富家公子形象。其「我行我素」的性格又和當時的法式個人主義「一拍即合」,在巴黎的生活,可說是如魚得水。加上在藝術上以其獨一無二的水墨裸女嶄露頭角,故當其他留學生紛紛回國時,常玉這匹脫了韁的野馬再也不能受傳統禮教的束縛,毅然選擇留在巴黎,呼吸浪漫逍遙的空氣。
三十年代對常玉來說是重要的時刻,本來他大有機會在西方藝術史上佔一席位,可惜他的公子哥兒脾性使他失去了多個機遇,最終落得兩袖清風。常玉於1929年與在大茅屋結識的法籍美術學生哈蒙尼耶小姐結婚,但婚姻只維持了短暫的兩年。同年,常玉認識了當時巴黎最大的收藏家Pierre-Henri Hoché,他的作品開始被法國畫壇注意及收藏,並於多間畫廊展出,多次參與秋季沙龍及獨立沙龍展,其名字亦開始登錄在《法國藝術家名人錄》之類的年鑑中。在當時芸芸旅歐華人藝術家中,以其成就最為突出。可惜,常玉未能把握時機,以致慢慢被畫商孤立,最終晚年潦倒。1966年8月,貧困孤苦中, 常玉於其寓所在一片漫漫幽藍色的瓦斯毒氣中離世。
藝術東與西
常玉的作品多樣化,由鉛筆、炭筆、水彩、水墨至油畫均先後出現,主題方面,以裸女最為世人驚嘆,晚年則以動物畫及花卉靜物為主。常玉的裸女素描大都創作於大茅屋,他用鉛筆勾勒,再以當時巴黎畫派流行的炭筆暈染輪廓。常玉善以極簡潔的線條捕捉模特兒神態,其鉛筆作品風格更接近馬諦斯,故有「中國馬諦斯」的稱號。1929年的作品,幾乎全是水墨裸女,這時期的常玉以獨一無二的毛筆墨線加炭筆暈染創造了其筆下的女體。她們大都豐滿肥碩,脂潤肌滿,風情萬種。這些裸女的上半身被推得矮胖短小,腿部郤不合比例地誇大,彷彿哈哈鏡前的大腿。新月詩人徐志摩看後,驚嘆地以「宇宙大腿」來形容常玉的裸女。常玉可能在超現實主義畫家André Masson的影響下,開始實驗梳齒狀的手腳指頭,但常玉的「手指」則更簡化更流暢。二十年代末,甚至只集中勾勒雙腿梳齒型腳背及圈狀腳底。常玉的裸女另一特徵便是往往只有一隻眼睛,臉部除了單眼後,就只有鼻及嘴唇,其他一概略去。縱然如此,她們或帶著欲言又止的神情,或而若有所思,或而冷眼不屑,或而直率無懼地望向觀者。
現留存下來的油畫裸女作品中以《粉紅色雙裸女》最為特別,肥厚的孖女體佔據了畫面的四分三空間,頗有畢卡索巨人派時期的霸氣。她們的手腳呈梳齒狀,五官及頭髮是難得一見的細膩,除了雙乳的粉紅點外,身體是一片矇矓的粉紅。背後半透明的掛帘與黑色的背景成強烈對比,掛帘上的中國式圖案使兩裸女顯得內斂和諧,圓潤的面型配以中間分界的髪型,使人聯想到嫺靜雅緻的東方女性。
常玉懶散成性加上不苟小節,很多作品都只有簽名而沒有署年份,使現今學者難以推斷其作品演變,如上述這幅油畫只能隱約推定為二十年代末的作品。這幅作品曾在1984年巴黎國立藝術品拍賣中心的一場拍賣會上出現過,並以八萬法郎成交。常玉的作品價格正不斷上漲,去年11月,其油畫作品《四裸女》便以港幣1,636萬元的高價成交。當我們又想起常玉晚年生活的淒苦,真不禁令人感慨! 畫家所創造的財富往往無濟於其眼前生活的困頓,但卻以不同的形式留在人間,滋潤我們的生活,當然,還有收藏家的口袋。
[1] Dictionnaire biographique des artistes contemporains, 1910 – 1930 ed. Edouard Joseph (Paris : Greud) 1933. 引自陳炎鋒︰中國的常玉和巴黎的裸女《中國 – 巴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 1988。書中所提的法文版《陶潛詩集》(1930)為梁宗岱先生所譯,常玉為該書作三張山水版畫插圖,由Lemarget出版社印行。
參考資料︰
陳炎鋒︰中國的常玉和巴黎的裸女《中國 – 巴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 1988
----《常玉》(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5
Jean-Paul Desroches, « Sanyu, l’écriture du corps » (Paris : 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 2004. B. Nodé-Langlois, « Sanyu » (Paris : Editions Jean-Claude Riedel) 1992.
Jean-Paul Desroches, « Sanyu, l’écriture du corps » (Paris : 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 2004. B. Nodé-Langlois, « Sanyu » (Paris : Editions Jean-Claude Riedel) 1992.
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 Paris
圖片解說
圖一︰1925年左右的La Dôme咖啡店,來自《常玉》(1988)。
圖二︰1930年畫家筆下的La Coupole 咖啡店,正前方坐著的是Foujita 及Youki。來自《常玉》(1988)。
圖三︰「哈蒙尼耶小姐半身像」 鉛筆速寫 1928年2月13日。
圖四︰約1925年的常玉。來自《常玉》(1988)。
圖五︰右前為常玉、中央端坐者為邵洵美,後左一為郭有守,約攝於1925年。來自《常玉》(1988)。
圖六︰「掩面裸女」 水墨速寫 約1929年。
圖七︰「裸女」 水墨、炭筆速寫 約1929年。
圖八︰「坐著的裸女」鉛筆炭暈 約1920-1930年 台北Lin & Keng畫廊。
圖九︰「粉紅色雙裸女」 油畫 約1928年。
圖一︰1925年左右的La Dôme咖啡店,來自《常玉》(1988)。
圖二︰1930年畫家筆下的La Coupole 咖啡店,正前方坐著的是Foujita 及Youki。來自《常玉》(1988)。
圖三︰「哈蒙尼耶小姐半身像」 鉛筆速寫 1928年2月13日。
圖四︰約1925年的常玉。來自《常玉》(1988)。
圖五︰右前為常玉、中央端坐者為邵洵美,後左一為郭有守,約攝於1925年。來自《常玉》(1988)。
圖六︰「掩面裸女」 水墨速寫 約1929年。
圖七︰「裸女」 水墨、炭筆速寫 約1929年。
圖八︰「坐著的裸女」鉛筆炭暈 約1920-1930年 台北Lin & Keng畫廊。
圖九︰「粉紅色雙裸女」 油畫 約1928年。
圖十︰「四裸女」 油畫 約1955年 蘇比富提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