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December 2009

之所以塗鴉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文化版 2009年12月16日


引言

「塗鴉」兩個字在中國書法中,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以示謙卑;而「Graffiti」則源自希臘文graphein,即「書寫」的意思。狹義上說,塗鴉指的是非法在牆壁上塗寫帶有政治訴求的字句,所以塗鴉者被稱為「writer」,而非「artist」。在香港,最貼近這個定義的,曾灶財是也。



紐約地下藝術

「塗污」也好,「創作」也好,塗鴉都是當代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塗鴉,因為它帶有強烈的反叛色彩和發洩傾向,有反傳統、反社會的精神。我們所認知的現代塗鴉與Hip Hop文化一樣,始自六十年代的紐約市郊 Washington Heights及Bronx這兩個黑人及拉丁移民雜居的地帶,那裡到處可見歪歪斜斜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



現正於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的「Born in the Streets – Graffiti」展覽,便以追溯塗鴉的歷史為目標。美籍策展人Leanne Sacramone指,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與當時的幫派無關,他們是一些來自社會底層,有想法、有才華的年輕人,常年出沒在黑夜的街頭,用偷來的噴漆罐和顏料在牆壁上寫出警世格言。為了逃避警察及霸佔地盤,他們給自己設計一個綽號,再加上自家門牌,如Taki 183、Julio 204、Joe 182等,塗鴉者身份的神秘色彩便成為了另一特色。

今日,神秘派宗師便是自稱「藝術恐怖分子」的Banksy,據說至今仍沒有人知道他的真面目,然而其低調神秘的個性,反而使他更具魅力。

七十年代初期,writers開始在字型上鑽研,相繼出現了多種技巧,如T-Up指只作鈎邊而不上色或上單色的簡單塗鴉。有些則喜歡於底色加添閃光或彩斑的小花樣,叫作designs;上色和design後,再鈎一次邊,為作品修整輪廓,叫final outline。當時最廣為人知的風格是Wild Style,指一種字母之間互相串聯、字型扭曲、色彩絢麗的風格。這時候亦開始出現立體字,由塗鴉藝術家Phase 2最先使用。


是次展出邀請了三位橫跨七、八十年代的塗鴉藝術家Phase 2、PartOne及Seen為展覽重繪舊作,其中最重要的是Phase 2將1980年創作的第一列紐約地鐵塗鴉重呈觀眾眼前。Sacramone說︰「塗寫列車是塗鴉的另一關鍵要求。塗鴉的目的是被看見,遍及整個紐約市的地鐵系統便是最佳的流動畫布。」當塗鴉者將這個城市的主要地鐵線路都塗過時,稱為All City。writers之間很喜歡burn,即「較勁」。當作品被清除或被對手的圖案覆蓋了,叫作Buff。當時紐約的地下文化活躍、刺激,加上市長Lindsay對塗鴉採取放任態度,使之得以壯大發展。




走進建制、走進商業

塗鴉真正走出紐約,則要歸功Henry Chalfant所拍攝的紀錄片《Style Wars》。影片將紐約的塗鴉藝術及塗鴉者一爭高下的情況帶到歐洲,歐式塗鴉因而在各大城市發展起來。此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昔日的柏林圍牆便是世界上最長的塗鴉牆。歐式和美式塗鴉又有甚麼分別?Sacramone指︰「歐洲青年受漫畫影響較深,他們的塗鴉更傾向圖像化,技藝高超的,有極深厚的索描和繪畫功底。」那,塗鴉和壁畫又有何分別呢?Sacramone的觀察是,當年的拉丁移民及今天崛起的塗鴉城市,都是南美拉丁民族,這和他們悠久的壁畫歷史不無關係。但傳統壁畫多是為歌功頌德,而塗鴉的精神則是反建制、反社會,非法的。

原來,早在七十年代便有畫商盯上這盤「非法的、反建制」的塗鴉生意,1978年的紐約下城區的Fashion Moda及Fun兩家畫廊,便打正旗號經商塗鴉藝術。八十年代,在紐約及荷蘭收藏家的支持下,塗鴉首次堂堂正正走進美術館,並在藝術市場上佔一席位,其中最耀眼的,是年輕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這位以Samo (即Same Old Shit) 署名的塗鴉藝術家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別人將塗鴉當作發洩工具,他卻視之為嚴肅的作品,並像傳統繪畫一樣簽上名字。「但Basquiat不能算是真正的writer,因為他從未塗寫過列車,這是塗鴉最嚴謹的定義。藝術界當他是writer,因為他的確受到當時城市邊緣文化的爆發力影響,但他在街頭巷尾寫下來的是優美的詩句、深奧的哲語。」雖然Basquiat的定位或有爭議,但他作品的天價確實將塗鴉藝術帶進商業建制之內。

今天,塗鴉到處可見,都市文化的主、次之分亦日漸模糊。塗鴉和當代藝術、時裝、音樂、科技產品等跨界合作已是平常事,如果你沒有一個名牌塗鴉手袋,你總有一雙塗鴉球鞋吧?﹗

圖片說明︰

1. bruce999 :: 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
2 - 3 & 5 :Exhibition view, Fondation Cartier, Born in the Streets – Graffiti
4. Vitche, Sao Paulo, 2006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