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December 2009

展出六十年代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2009年12月號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回望上世紀六十年代,除了Swinging、迷你裙、反戰、婦解等新時代的信仰標籤外,我們還要加上最重要的一個字︰Pop。流行文化於六十年代的西方國家爆發,跟「零用錢」這個新名詞緊緊相扣。隨著社會於戰後重建及經濟進入收成期,這批嬰兒潮出生的新一代亦步入青少年階段,他們是第一代擁有「閒錢」及「閒時」的,亦是流行文化的最大消費者。流行音樂、潮流雜誌、商業電影、時裝、電視、廣告,甚至零食,都是衝著他們的口袋而來,世界彷彿是為他們而轉動的。

六十年代的倫敦,是新流行文化的締造及消耗場。現正於倫敦國家俏像博物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舉行的「Beatles to Bowie – The 60s exposed」展覽,便以流行音樂為軸心,展示影像、音樂、時裝及現場演出如何炮製一代巨星,而這些流行偶像及樂隊又如何創造了Swinging London,並以音樂改變了世界。披頭四、滾石樂隊、The Kinks、The Who、Billy Fury、Marianne Faithfull及David Bowie等關鍵人物紛紛亮相,透過150幅攝影作品及150件流行商品,如唱片封套、樂譜、雜誌等,演繹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跨越整整十個年頭的潮流筆記簿,當中披頭四與滾石樂隊之間的火藥味至今依然感受得到。展覽中,我們看到他們如何形象百變,時刻保持新鮮感,爭相找來攝影大師如Cecil Beaton及Norman Parkinson等,協助他們攝製宣傳影像。著名攝影師Bill Orchard是披頭四當年的隨團攝影師,他形容那是「搖滾攝影的黃金年代」。未有狗仔隊的時候,超級偶像反而自費聘請攝影師,並因有跟身攝影師而自豪,Orchard憶述說︰「我們就如貼身飾物一樣,還要是名牌的他們才肯要。」如此親密的接觸,亦為攝影師帶來創作靈感,一種有市場價值的新攝影手法Photo-essay誕生。Don McCullin為 當年尚未走紅的Marc Bolan創作了第一輯Photo-essay (1962),1966年則有Colin Jones為樂隊The Who拍攝的彩色Photo-essay。這種說或故事或表達深層情緒的相片特輯,是最有力的形像塑造工具,偶像商品從來就是感性消費﹗

除了部份經典照片外,是次展覽還包括了過百幀從未公開過的相片,如披頭四於1963年為《Boyfriend》雜誌拍攝的一系列照片、美國歌手Jimi Hendrix於1967年到倫敦演出時拍下的特寫。兩批相片均由當紅攝影師Fiona Adams操刀,Adams是披頭四至愛的攝影師之一,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便是1963年的「跳躍披頭四」,亦即是樂隊《Twist and Shout》EP大碟的封套照片。Fiona Adams和Philip Townsend等當年屬於新冒起的年輕攝影師,他們以大膽、前衛的青春派作風挑戰前輩大師,而大師們亦努力update自己,貼近年輕人的心態。

流行音樂與電影關係密切,Cliff Richard是六十年代初最受歡迎的年輕偶像之一,他的電影主題曲如Expresso Bongo及A Voice in the Wilderness 都高據流行音樂榜首,而影星出身的Anthony Newley索性轉行當歌手,名曲Do You Mind、Why等紅極一時。此為1960年,亦是第一本高質素青年雜誌《Honey》的創刊年份,雜誌攝影師Tom Blau邀得Anthony Newley、Adam Faith等歌手亮相雜誌。當年的音樂報章還有《New Musical Express》、《Melody Maker》等,潮誌則如《Fabulous》、《Rave》,它們均成為一眾偶像、攝影師的競技場。

當年在倫敦Carnaby Street上碰到偶像的機會相當高,這條時裝街示範了歌手偶像如何締造潮流。為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6) 唱片拍攝封套的攝影師Barry Feinstein便在這條街上拍到Dylan試鞋的相片。早一年,《Fabulous》雜誌請來David Bowie與名模Jeanette在Carnaby Street拍攝封面故事。時裝與音樂的結合,可在1964年《Woman's Own》雜誌特刊得到印證,該雜誌喜歡邀請流行樂隊如The Dave Clark Five、Peter and Gordon及滾石等與名模們拍攝寫真。而當年Cilla Black的百摺迷你裙更成為一個年代的標誌。

六十年代末是反叛、性、反戰、創新的時代。Pink Floyd於1967年發表了他們的第一張唱片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攝影師Vic Singh以新鏡頭技術拍攝影像重疊的唱片封套。暴力、越戰、甘迺迪被槍擊、社會運動、婦解運動等引來社會的動盪不安,英倫偶像樂隊亦作出回應。滾石發表了Beggar's Banquet大碟,描繪了一片頹廢景象。披頭四的最後大碟Abbey Road,由Iain Macmillan拍攝,留著長髪的四位成員從錄音室走出來,蠻富象徵意義,樂隊亦於次年解散。1969年的登陸月球啟發了David Bowie的大碟Space Oddity,並首次登上流行音樂榜首,隨後的十年,成為了Bowie、Marc Bolan、Glam Rock等的年代。


或許,六十年代叫人懷緬或想像的,正是那一股充滿朝氣活力的青春味,那種由年輕人當家作主、有話要說的早熟和衝動,那彷彿是一個永不衰老的年代。


Beatles to Bowie – The 60s exposed
2009年10月15日至2010年1月24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Caption:
The Beatles, 1963 (jumping shot), Photograph: Fiona Adams
The Who, 1966, Photograph: Colin Jones/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Cilla Black, 1965, Photograph: Robert Whitaker
Pink Floyd, cover of their debut album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1967
Photograph: Vic Singh
David Bowie, 1966. Photograph: David Wedgbury/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