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May 2008

Camille Claudel 一位女雕塑家的故事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鳴謝 / © musée Rodin (Photo : Ch. Baraja), © ADAGP, Paris, 2008
(原文發表於「優雅雜誌」2008年6月號)

跟很多人一樣,我認識卡蜜兒˙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 1864 – 1943) 的名字是從《羅丹的情人》這部電影開始,法國影片以女主角的名字為題,講的是女雕塑家的傳奇人生。而中文版影碟為了吸引市場,把電影冠以另一個曖昧的名字,成為《羅丹的情人》。卡蜜兒和羅丹確實相愛過,他們以師徒關係演變為情人、背叛者、藝術勁敵,十五年的感情瓜葛和傷害陪伴著卡蜜兒的一生。羅丹是卡蜜兒生前最想逃脫的人,而今天人們依然把她的一生終結為「羅丹的情人」,這是社會的不公平。人們把全世界的仰望給了羅丹,將剩下的哀傷和遺忘,都留給了她。

第二次與卡蜜兒不期而遇是認識了她的曾孫侄子,她弟弟保爾˙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的曾孫。「我曾祖父以前是外交官,他去過中國,還見過你們的慈禧太后﹗」第一次見面時,朋友興奮地告訴我。原來保爾是法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散文家,法蘭西學院院士,1895年至1909年出任法國駐中國外交官。羅丹和保爾是卡蜜兒生命裏最重要的兩個人,卡蜜兒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便是為十六歲的保爾作頭像,在她離開羅丹後,保爾成為了她的生命支柱。保爾曾在詩中深情地描繪過姐姐的容貌:「絕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額,無可比擬的深藍色眼睛,性感卻又倨傲倔強的大嘴。……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

最近,巴黎羅丹美術館為卡蜜兒舉行大型回顧展,以「一個女人、一個藝術家」為題,重新評定這位天才女雕塑家在藝術史上的位置。卡蜜兒長期被淹蓋在羅丹的身影背後,以至人們忽略了她的藝術成就。這涉及很多社會、政治以及藝術史因素,如果我們查閱Maria Lomer de Vits於1905年列出的231位女雕塑家名單,當中只有一位成功在奧塞博物館裏占上一席,她就是卡蜜兒。卡蜜兒1898年離開羅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獨立的創作時期。她的數件主要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包括La Valse (1889 – 1905)、Vertume et Pomone (1905)、L’Âge mûr (1893 – 1900) 等。這個時期的作品開始了一種對痛苦的宣洩和對死亡的表現,所有的瘋狂、痛苦、憂鬱、不得志,都被她糅進了大理石和黏土凝成的時空中,那些美麗的雕塑,默默陪伴她孤寂的艱難歲月。卡蜜兒還開創了另一個藝術先例,亦即今天所謂的「系列作品」。她經常以不同尺寸、顏色、物料來表現同一主題,有些評論因而低估她的創造性,其實,這是藝術家對物料的探索,對每個型態轉化過程的深刻掌握。受弟弟的影響,卡蜜兒對東方裝飾藝術深感興趣,例如在代表作之一La Vague (1897) 中,卡蜜兒融合了日本浮世繪的風格來表現海浪。歷史上,女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被視為自傳式創作,卡蜜兒亦不例外。展覽開幕那天,當大家欣賞著她的作品時,依然希望從中看到她和羅丹這段關係的蛛絲馬跡。一同展出的大量書信,大大滿足了好事者的獵奇心態。


1913年是卡蜜兒一生的分界點:她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大戰爆發後,卡蜜兒被轉往阿維尼翁(Avignon)附近的收容所,直到1943年10月19日去世。

《Camille Claudel 回顧展》
巴黎羅丹美術館 2008年4月15日至7月20日 79, rue de Varenne, 75007 Paris

Richard Serra -- Promenade in Grand Palais

Promenade - Richard Serra
Grand Palais
7 May - 16 June 2008

Photograph: © deanndou

Five steel pieces arranged in a Zigzag pattern across the Grand Palais in Paris, you have the feeling of a giant walking through the empty space... This is Richard Serra's latest work, Promenade".

Installed in Grand Palais on 7 May, this landscape of steel echos its host, which is itself an expression of steel and glasses. Constructed for the 1900 World Expo, Grand Palais played host for the celebration of industrial creativity and the triumph of confident engineering. The cruciform space of the Palais is vast; the nave alone is 200 metres long, 50 metres wide, and 35 metres high, with a floor of 13,500 square metres and a volume of 450,000 cubic metres.

The sculptor Rchard Serra once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when he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Monumenta Art Series to work on this year's project, he walked around the vast space, "promenade" as he used to when he was thinking, seeking for inspiration. He said to himself, "it must be something vertical". Then, this is the something verticale. Five gigantic steel plates measuring 14m x 4m, with a thickness of 13 cm, planted in the palais.

The installation must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Creating work from a physician and engineer's mind-set, Richard Serra never failed in his calculation. The 108 years old ground is slashed open at 5 spots, steel plates inserted, like an surgerical transplantation, the space is inverted from horizontal to vertical, and the Giant takes his walk.


Photo acknowledgement: lorenz kienzle, all rights reserved MMC-monumenta 2008

Richard Serra -- Clara Clara in Tuleries

Clara Clara - Richard Serra

Les Tuileries, Paris


Photograph: © deanndou

Dedicated to his wife, Clara, the installation was first commissioned by the Centre Pompidou in 1983 and was installed at the same site 25 years ago. An emphermal showing and the work was withdrawn due to protest... yes, protest against public art. Reason: blocking the wonderful view of the Tuileries. The cultural ministry lost the case. Re-installed at the occasion of Promenade, but would it stay there happily thereafter? Hm... !



The work consists of two opposed curves of steel, 33 metres long and four metres high, one of which leans towards the central line, the other away. It's placed near the Place de la Concorde on the esplanade designed by Le Nôtre, at the epoche of Louis XIV. Clara Clara responds to the environment in its unique baroque manner. However, it sets along the grand axis, the open straight view from Arc de Triomphe to the Louvre, playing heroicly with the strict geometry of the line, serving like a gate in between. One factor that arouses the ever-complaining Parisien public!!



Again, steel in nature, it attained a wonderful colour after weathering... traces of rain, and stains of shits from pigeons... it's as organic as it wishes to be!!


Photo: Catherine-Alice Palagret

27 May 2008

Tate Chic


This is the very LG-Prada audio & video guide of Tate Modern sponsored by DELL

Unlike the traditional audio guide which breaks your neck after a tour at the museum, this one is light and handy. Cell phone size, black colour.

Moreover, it's touch screen! Just key in numbers with your tumb the way you compose a sms. Cell phone, but, of the latest model.

What's more... it serves at one time audio commentaries and videos of documentaries . After a show or at the middle of it, you can just get a sit and watch the videos... Usually these would be the screening sessions or the video projects at a dark corner of an exhibition. But now, you have your private cinema. You can watch it any time during your visit... you can stop it if it's boring. You can revise one sentence or two. You can pause and note down a quotation.

So here, i keyed in "29", and I have Man Ray on the screen talking about Duchamp...

Les macarcons d'Arnaud Larher



文字及攝影 / 丁燕燕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四月號

「法國沒有辣的文化,中國沒有甜的文化。」法國朋友F總喜歡把這句話放在嘴裡。姑勿論中國是否真的沒有甜文化,在法國的甜點面前,我們還得寫個「服」字。不信?法國就有這種小蛋餅叫Macaron,幾年前開始流行,至今已成為時尚。三年前,著名的甜點師 Pierre Hermé就宣布每年的3月20日為「Macaron日」,多種以前精心創作、紅極一時的味道,會在這一天推出限量的復刻版﹗而且,所有連鎖店裡只有Macaron出售,其他甜點休假一天﹗看,字寫好了嗎?﹗

Macaron是以蛋白烤出來的小餅,中間夾有不同的味道,每種都是甜點師的獨創。它的魅力就在於那近乎完美的鬆脆和酥軟的結合,這需要的是甜點師對材料比例、火力、水份、時間的準確控制。一流的Macaron入口不會融化,而是很富質感和濃烈的味道。2007年贏取「專業甜點師大獎」的Arnaud Larher,今年年初開了第二家店,專賣Macaron。店裡每天出售3,0000個小餅,而且價格不菲。100克要5.8歐元,大概有4 至5個,另設禮品盒裝,16個裝是19歐元、24個是32歐元,36個裝則要47歐元。味道選擇分兩種,一是經典系列,如巧克力、焦糖、杏仁和咖啡,一是季節性,如玫瑰、覆盆子、櫻桃等。而我的最愛是開心果和杏仁榛果碎片巧克力(praliné feuilleté)。

甜得如此精緻,恐怕只有法國人才有這樣的熱情﹗


Arnaud Larher

57, rue Damremont, 75018 Paris

Lafayette百貨公司亦有代售

23 May 2008

法國最後的皇后 ---- Marie Antoinette

文字 / 丁燕燕

圖片鳴謝 / 巴黎博物館 RMN (PARIS)

(原文刊載於「grace雜誌」五月號)

法國歷史上沒有比瑪麗˙安托瓦內特更出名的皇后了。有人說她是沉迷奢華享樂的奧地利女人,有人說她是凡爾賽宮裏禮儀的受害者,從電影裏,我們還看到了一個貪吃蛋糕而頭腦簡單的女人。她固然是絕色天驕的美人,還是個帶領潮流的時尚女性,而最終她走上了斷頭臺,結束波旁王朝 (Maison de Bourbon) 幾百年來在法蘭西的政權。

最近在巴黎大皇宮的大型展覽 ---- Marie Antoinette ---- 就讓觀眾近距離瞭解這位法國最後的皇后從奧地利美泉宮到巴黎裁判所監獄的不凡一生。展出的作品共有三百多件,是從全歐洲收集回來的精美油畫、雕塑、飾物、瓷器、傢俱、珠寶等。

瑪麗˙安托瓦內特1755 年出生於維也納,是奧地利皇后瑪麗亞特雷西亞最小的女。176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奧地利國王訂親盟,找來了這位當年只有十四歲的小公主,與他同是十四歲的孫子,也就是將來的路易十六訂下政治婚盟。路易十六第一次看見瑪麗˙安托瓦內特,也就是這張「相親」油畫了 (圖一)。畫中的她明顯比真實年齡成熟多了,據說,當時路易十六就被她那高雅挺直的坐姿吸引了。然而,凡爾賽宮的主人們又是怎樣評價這位奧地利太子妃呢?路易十五說∶「還是個小孩,沒有耐性完成一件正經事,就連吃飯的禮儀也不能完全遵從。」當時的維也納,就是凡爾賽宮主人們眼中的落後小村鎮。當瑪麗˙安托瓦內特抱怨每天都要當著眾人更衣時,女主管回答說∶「這不是無聊,這就是凡爾賽﹗」早在路易十四時,「凡爾賽」三個字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格、一種生活時尚。但這位鄉下皇妃也不甘示弱,她有她獨特的藝術品味和生活態度。從今天的角度來說,她就是在婆家宮殿裏也要「我行我素」的現代女性,在她的私人宮殿 Le Petit Trianon裏,她秘密不受管制地創立了一套精美講究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她的奧地利教育及繼承自她母親的對東方裝飾藝術和劇場的熱愛。成為皇后的她對自己的舉手投足、言行穿戴更加重視。她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都留下華美的畫像(圖二),其中包括結婚典禮和各種慶典的場景,特別是表現皇子誕生和公眾喜悅的作品,突顯了這一未來國家繼承人的皇后在宮廷中所應有的地位和重要角色。

然而,這位皇后並沒有如她母親所交待的那樣,為鞏固法、奧兩國的友好而干涉政治。事實上,直到法國大革命初期,國王及其大臣都用心提防皇后的任何政治企圖。因此,瑪麗˙安托瓦內特將好勝心都專注於時尚藝術和生活享樂上。而她對自由的渴望,加上花錢無度的性格及當時法國的政治及經濟狀況,最終使她失去了民心。面對公眾長期的負面印象,皇家高層試圖通過訂做大型皇后肖像在沙龍聚會上向公眾展出的方法來維護皇后的母儀天下的形象(圖三)。但面對鋪天蓋地越來越多的諷刺傳單和版畫,這些肖像最終沒有起到預計的效果,而她的小皇宮亦成為了萬惡之源,最後更將生命斷送於斷頭臺上。 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結束了,但這個奧地利女人短暫的生命給法國人留下許多遐想和留戀。當年的斷頭臺就在離大皇宮數步之遠的協合廣場上,幾百年後的今天,法國人又拜倒在這位皇后的魅力之下,為她排下紀念展,以歷史的另一個角度重新評價這位皇后。


[瑪麗˙安托瓦內特]
2008年3月15日至6月30日
巴黎大皇宮美術館

圖一 Ducreux 筆下14年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 (1769) © Photo RMN / Gérard Blot

22 May 2008

搖滾女詩人PATTI SMITH

文字 / 丁燕燕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相片鳴謝︰© Patti Smith Courtesy Robert Miller Gallery / Fondation Cartier

Patti Smith是公認的「朋克教母」 (Godmother of Punk),也是一位女詩人,但鮮為人知的一面是她的藝術造詣。四十多年來,她累積了大量的繪畫、攝影、短片及詩詞作品,而其中絕大部份作品更從未曝光。三月底,巴黎的Fondation Cartier 為Smith舉辦了首次個人作品回顧展,以她的Polaroid Land 250相機為題 – 《Land 250》,透過她的藝術創作,窺探這位搖滾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為配合展覽,Patti Smith特別創作了一個全新短片,掏出許多私人物件、珍藏等。此外,她的樂隊更於4月6日舉行了一場演唱會,門票早就被搶購一空。

1946年出生於芝加哥的Patti Smith,在她的音樂生涯中,她曾受過Jim Morrison、Bob Dylan、The Rolling Stones、Lou Reed等人的影響。1967年,Smith移居紐約,靠在書店打工維生,空閒時替《Cream》、《Rock》等雜誌撰寫音樂報導,同時創作了首本詩集《Cowboy Mouth》。1974年,她與Lenny Kaye、Richard Sohl、Ivan Kral和Jay Dee Daugherty組成了一支樂隊,並以一家叫CBGB的小酒吧為演出基地。自此,這家酒吧便成為了朋克音樂的發源地。1975年,她出版了首張專輯《Horses》,在搖滾樂界引起了廣泛的轟動。也是這一年,大野洋子和John Lenon剛剛從歌壇引退。

Patti Smith的詩詞,敏銳地觸摸到時代衝擊下的現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富有強烈的衝擊力,如她用生硬刺耳的嗓音唱出:「I feel like just some misplaced Joan of Arc」。作為著名的女詩人,她的作品更首次實現了搖滾與詩歌的結合,如《As the Nights Goes By》中的輕輕數句︰


“Midnight
Moon on our shoulder
Daybreak
Another one older
Darlin' heavenly blue
Glories fade into view”



Patti Smith –《Land 250》
28/03 – 22/06Fondation Cartier, 261, Boulevard Raspail, 75014, Paris

20 May 2008

柔軟的美感


文字及攝影 / 丁燕燕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相片鳴謝︰© Benjamin Graindorge

匆匆一瞥,還以為它是小姑娘家的刺繡遊戲,看清楚,原來是一張精巧玲瓏的小桌子,或者應該說是隻拖著孔雀尾巴的小碟子。而它奇妙的地方,正是三者的結合。這是法國年輕設計師Benjamin Graindorge的最新作品,「Dress」系列裡的桌子作品。它以輕盈而富質感的絲質布料取代木材,以簡潔的木框建構整件作品,就如一層薄薄的肌膚小心翼翼地包裹著骨架。它不單方便攜帶與收藏,且極富柔麗的美感。

另一同系列作品「Dress 椅子」,設計師同樣以布料包裹支架的概念出發,把軟和硬的強烈對比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你把它安置在客廳中央,你絕對可以騙過客人的雙眼。等他們坐下來時,才晃然大悟。Benjamin解釋說︰「我嘗試以特殊的結構來設計一張傳統的椅子。我希望它能夠融入家居生活,成為其中的一部份。所以我選擇以舒適的布料為主要料材。」

Benjamin是法國新晉設計師,先後修業於理工學院和著名的國家工業設計學院 (ENSCI)。他於2006年創入的畢業作品「Domestic Landscape」水杯更獲得多個殊榮。Benjamin曾於不同的品牌合作,如Dior、Vuitton、Rosenthal等。

「Dress」系列作品於四月的米蘭傢俱展中展出。

12 May 2008

Banana Republic登陸歐洲


文字 / 丁燕燕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相片提供︰Banana Republic (UK)

美國的casual n’ chic 品牌 Banana Republic終於登陸歐洲。

3月20 日第一家歐洲分店在倫敦的Regent Street開幕,佔地17,000平方呎 (約 平方米)的三層高旗艦店將成為Banana Republic進軍歐洲市場的試點。這一次的擴張,對GAP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為此時正值美、英兩國的經濟不景氣。究竟,Banana Republic能否在英國的同類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下一個Next或Hobbs?在這裡,我們看到了Banana Republic在宣傳方面下的真功夫︰它創造的是一種高檔次的品牌形象,然而實際上,它的設計是簡約的、價格是中檔的,就如英國的媒體所說的,它是把「馬莎百貨放進了LV的店子裡去」,神聖的光環來自整體品牌定位及形象﹗就如新旗艦店裡的試衣室,寬敞而舒適,燈光效果極浪漫,加上形象設計師在場為顧客提供專業意見,整個購物經驗就已與眾不同﹗

Banana Republic於1983年被GAP收購,亦正是Millard Drexler接管GAP的時候,短短數年間,這個傳奇時裝大王將GAP提昇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時裝企業之一,而Banana Republic同時亦代表了企業的創作意念︰效率、剪裁、潮流。對象以年輕白領為主,女裝價格介乎50至100英鎊,男裝西服每套由200英鎊起。相對同區Mayfair的Bond Street 及Oxford Street,這個價格當然相宜得多了。

Banana Republic, 224 Regent Street, London W1B 3BR

11 May 2008

占卜者之家 – 黃永砅作品回顧展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提供︰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六月號


「占卜者之家 (House of Oracle)」是著名藝術家黃永砅的首次個人回顧展,2005年於美國Walker Art Centre揭開序幕,展出藝術家二十年來的主要創作。展覽2007巡迴至加拿大溫哥華後,今年三月底終於在北京798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黃永砅1954年出生於福建廈門,1989年定居巴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思考型藝術家。他的作品帶有深刻的批判和辯證力,輕鬆遊刃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身為當年「廈門達達」的領袖,黃永砅不斷地顛覆既定的歷史與美學觀念,他的藝術汲取了多種因素,既包括Marcel Duchamp, Joseph Beuys、Poverty Art和John Cage等的西方遺產,也有傳統的中國藝術與哲學。傳統圖像和思想與現代思想在他作品中的並置融合,重新構成新的組合,向現實世界提出新的視角。


「占卜者之屋」這個展覽被視為一個整體:它由一個巨大而龐雜的系統所構成。根據黃永砅的設想,展覽是穿越「野獸之腹」的一次具有隱喻性的旅行。該展覽的入口處有一件巨大的裝置:一隻老虎正在襲擊一頭大象,這是對逝去的殖民歲月的諷刺;由獅子籠子組成的兩個通道,暗示著各國國際機場裏的海關通道:這裡散發著獅子糞便的臭味。「本國」與「他者」兩個燈箱分別指示出兩個不同的通道,明確地把人群分為兩種。不遠處擺放著有各種占卜工具的大帳篷。展覽中還出現了用沙土堆積起來的一座上海的建築模型。這座建築由原英國匯豐銀行在二十世紀20年代建造:後來這座建築又幾易其主。藝術家希望通過這座沙土堆成的建築在展覽期間逐漸解體的過程,暗示超越反殖民主義的簡單化思想。


展期︰3月22日至6月1日

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1. 沙的銀行或銀行的沙, 2000 / 2005, 北京私人收藏
2. 2002年6月11日 – 佐治五世的惡夢, 2002, 北京私人收藏
3. 世界舞台 (Theatre of the World), 1993, 尤倫斯基金會收藏

10 May 2008

魔法浴缸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由設計師及L'Equipement des Arts提供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現代設計講究環保,eco -design 這個概念在傢俱設計上的應用往往給人一點DIY的感覺,循環再利用,發輝癈物本色。

英國年輕著名設計師 Max McMurdo就最好此道,他的設計有一個很明確的訊息,在扔進垃圾堆填區前,給它一個重生的機會。他說,當他把一個壞了的洗衣機旋轉胆取出,努力抛光、放進一盏燈、加上玻璃面,「我看著大家爭著把它搬回家,很好玩﹗」

McMurdo的最新力作,便是這件為他的名子為名的「Max the bath tub chaise」,浴缸沙發。「千真萬確的舊浴缸﹗」兩個設計、兩種風格,但都帶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貴族沙發床的感覺。嬌艷而冷傲的紅、白、藍設計,令女士們一見鐘情,綠色和咖啡色的配搭則顯得古樸高雅。設計師以顏色的配搭和對立使沙發變得很有活力,帶有相當的時代感。這兩個設計在McMurdo開設的網上專門店 Re-estore有售,價格是2,400英鎊,需六星期時候才送貨。http://www.reestore.com/max.htm

另外這兩個設計感覺比較典雅,都是深啡色的底,一個是泥黃色的絨毛,一個是罕見的黑色兔毛加白色的蒙古羊毛和真皮。這兩張是單一的prototype,曾在多個沙龍展出,由L'Equipement des Arts委約設計。每張是2,800英鎊。





http://www.lequipement.com

3 May 2008

創意中國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由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提供
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終於,除了「中國製造」,「中國設計」也走上了國際大舞台,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於3月15日至7月13日舉辦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中國當代設計展,以「創意中國 (China Design Now)」為題,展出深圳、上海、北京三地的年輕設計師於建築、設計、時裝、攝影、電影與錄像、傢俱、數位藝術、傳媒及青年文化各方面的優秀作品。

「創意中國」可說是西方世界嘗試了解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的消費文化和生活狀態的第一步,展覽以三個地區劃分,深圳的平面設計、上海的生活文化和北京的當代建築。這樣的劃分難免出現錯置和留於表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多位著名的香港設計師被安置在不屬於他們的地區,而且佔領了重要的位置。如靳埭強和劉小康是深圳設計的先驅、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是懷舊上海夢的締造者,而北京的建築設計,當然不少得多國際藝術家參於的「長城下的公社」。作為《中國現在 (China Now) 》這個為期一年的大型中國文化節,「創意中國」已引起了年輕一代對中國的好奇和關注。如Ji Ji的「Hi Panda」,Runyo, PK 及Himm 為NIKE創作的「Year of the Dog」系列等,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駐足欣賞。

博物館館長兼策劃人Mark Jones說︰「中國是當今最大的流動電話市場,而且很快地就會超越美國成為繼日本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加上急速的經濟發展和都會文化的形成,我們看到新一代設計師驚人的創造力,這一切還等著西方國家去發掘。」

「創意中國」
3月15日至7月13日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romwell Road,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