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April 2006

日記三則 -- 潘玉良在巴黎

文︰丁燕燕
圖片鳴謝︰安徽博物館

2006年2月16日 星期四 雨 2℃ 里昂

清晨八時的火車從巴黎Gare de Lyon開出,直奔中部城市里昂。約會時間是上午十時,里昂市立圖書館中文古書籍部。這個古書部在1945年中法大學(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蔡元培於1921年創辦)倒閉時接管了它龐大的中文藏書和民國時代出版的學術雜誌,包括《新月》、《赤光》等。但我今天的目標是一些更為機秘的文件。準時到達,負責人Valentina de Monte親切地以中文打招呼,「你要的東西都準備好了,請這邊來。」「太好了,謝謝﹗」

我帶上圖書館提供的白色手套,手提電腦旁是De Monte女士整理好的檔案夾。打開檔案,一幀陳舊發黃的照片映進眼簾。一個尋夢的女孩,出於污泥,憑著一顆堅定不移的心,踏上崎嶇的藝術道路。我欣賞這樣的一位女性,我想知道她的過去。圓而略胖的面孔帶著一臉的落寞,前面的路該如何走?年輕的生命開始感到不安。一頭清爽的短髪在右額分開,細長的雙眼帶點迷惘,眉心輕蹙著,雙唇微張,欲言又止。白色的麻布衣服,結著中國式的編扣(圖一),對呀,你就是那朵種在後園不為人知的小白菊﹗相片下端用黑色水筆寫著法文「潘玉良女士 學生編號︰6」。這是1921年或更早的相片,是潘玉良成為中國畫壇傳奇人物前的照片,文件是她1921年10月3日成為中法大學第六名學生的入學紙。個人資料包括 – 出生日期及地點︰1894年5月22日,江蘇;學歷︰上海美專;未婚;監護人︰潘贊化。此為潘玉良親自填寫並簽署作實,然而資料有真亦有假。 潘氏之所以成為傳奇,除了她傑出的藝術成就外,另一因素就是這份表格上虛假的部份。

在哪一天出世相信對潘玉良來說也是個迷,因為她八歲就不幸成為孤兒,更不幸的是,小小年齡就被她的舅舅賣進了安徽蕪湖的一家妓院。在多次逃亡和自殺不逐後,她遇到了當時為蕪湖監督長的同盟會會員潘贊化(圖二)。潘贊化為她贖身並娶為妾,所以,潘氏並非未婚。婚後潘贊化教她讀書認字,並且支持她發展藝術事業,先後考進劉海栗創辦的上海美專習油畫及考取安徽省的留法奬學金,一步步邁向國際藝壇。

大家對著這「孤兒 – 妓女 – 妾侍 – 藝術家」的神奇公式發呆時,想像著她必然是個美若鞏俐、李嘉欣的風情女人,才會得到上天如斯眷顧。於是大家為她寫傳奇,拍電影、電視劇,在商業娛樂的操作下,她的才情和毅力已被那些浪漫化的情色鏡頭掩蓋。而事實上,她不但不是天仙,還要帶著男性的豪爽和粗聲直氣。我欣賞這樣的一位女性,她的成功不是靠姿色而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價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潘玉良的留法生活過得清貧,當時國內政局混亂,很多留學生的生活費都是有一期沒一期的。檔案夾裡便存了三張中法大學發給潘玉良的學費催繳單及後來的借貸單。潘玉良抵法不久便由中法大學轉入里昂藝術學院,繼而考進巴黎國立藝術學院,和徐悲鴻共同師從Lucien Simon。對於潘氏的生平,年份總是一個令藝術史學家頭痛的地方。從一封巴黎藝術學院發出的入學信可見,潘氏是於1924年6月始遷往巴黎習畫,而非一直認為的1923年。另一封中法大學的休學批準書說明潘氏是於1926年2月前往羅馬深造繪畫和雕塑,並大約於1928年應劉海栗之邀回國任教於上海美專及中央美術學院。潘玉良原名為張玉良,為感激潘贊化而改姓潘。然而也就是這個先妓後妾的身世,令她不容於世,多翻掙扎求存後要再次於1937年逃亡至她的藝術腹地 – 巴黎。 在這個檔案夾裡,兩張小紙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1993年2月3日蘇黎世Collection DOBE畫廊刊登的徵購潘玉良作品的報紙啟示。看來,要到瑞士走一趟了。另一是從某雜誌剪下來的記錄︰「潘玉良之墓在蒙柏拿斯墓園第七墓區,墓地編號:143PA 1977」。


2006年3月12日 星期日 晴 4℃ 巴黎

連日綿綿細雨,今天突然放了個晴,最適合到蒙柏拿斯墓園走個圈。 進入墓園,向詢問處要了參觀地圖,上面列滿了名人的墳墓所在。潘玉良之墓並未編進名人榜。經過了Sartre及de Beauvoir的白色墓碑和詩人Baudelaire的墓地後,就到達了第七區。墓地編號完全沒有邏輯可循,唯有碰碰運氣。幸好,找了十來分鐘就到了。黑色的大理石碑以金漆漢隸體鐫刻著「潘玉良藝術家之墓 (1899 – 1977)」,旁邊鑲嵌著潘玉良自塑的半身塑像的照片,下面是五枚象徵成就和光榮的奬章(圖四)。

潘玉良於1937年重回巴黎後,便在此定居創作。四十年間,她不曾停下來,無論是秋季沙龍、獨立沙龍、巴黎海外藝術家沙龍等,處處可見她的身影。她不斷地創作、嘗試,油畫、水彩、水墨、雕塑、版刻,沒有一樣難倒她。她是少數能兼及繪畫和雕塑的女藝術家之一,其繪畫作品有強烈的立體感,而雕塑則能做到繪畫中的寫意感,如她歷經二十年才完工的《張大千像》(1959,現存巴黎現代美術館) (圖五),那長長的鬍子和神態,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氣韻和靈性。一般認為,五十歲時的潘玉良進入藝術成熟期,形式開始定下來,她的作品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的線描手法,以明朗的色調、誇張的形體,描繪人物的姿容素静,她們就如她自己般剛中帶柔,憩靜中帶著動感, 如1963年的《女人體》(圖六)。晚年作品帶著濃烈的鄉愁,她特別鐘愛花卉靜物,尤其是象徵與潘贊化的一段情的白菊,如《白菊與舊書》(圖七)。潘玉良於其獨立的藝術語言結合東西繪畫的長處,加上她烈女性格和豪邁的氣度,其作品極具表現力。潘玉良的藝術成就為她帶來多個奬項和榮譽,最重要的一次獲奬為1959年的巴黎大學頒發的《多爾烈奬》。潘玉良年邁時思鄉情切,但郤因政局變化,無法如願,以致滯留海外。最後於1977年7月22日逝於巴黎,享年82歲。

墓碑還有另一個人的名字,「王守義之墓 (1898 – 1981)」。潘與王合葬於此。
誰是王守義?

王守義原是以「勤工儉學」的名義到巴黎,曾和鄧小平、鄧潁超為同學,但他無心政治改而在巴黎開設中國餐館,並擔任旅法華人俱樂部主任。他對時而窘困的潘玉良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讓她可以繼續作畫。潘玉良遺留下來的四千多件作品,便是由王守義負責送回安徽的。亦有記載,王為潘的同居男朋友,潘曾為其作半身像(圖八)。電視版《畫魂》(圖九)中便出現了劉燁這個讓一眾女士看得牙癢癢的角色 – 田守信。這個比潘年輕十年的「第二男主角」,既英俊且痴心,當然,大家不要忘記女主角是李嘉欣﹗相信這個田守信便是王守義的變奏。


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晴 10℃ 巴黎

「1954年,法國某電影公司攝制《蒙柏那斯人》,長篇介紹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的亞洲藝術家。」
--《潘玉良年表》 徐永昇(潘之孫女婿)

14:34 乘坐Métro到達Bercy站。走了十分鐘,來到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的影片館,管理員送來了我期待已久的東西 – Montparnasse 19 – Jacques Becker於1957年制作的影片(圖十)。年份、片名及簡介都說明該是這片子了。錯了﹗這是意大利藝術家Modigliani版的《畫魂》﹗

Modigliani生前是活躍於蒙柏那斯一帶的客居巴黎藝術家Ecole de Paris的一份子,潘玉良亦長居於此。1949年10月,她與同居此帶的常玉、趙無極和蕭林召舉行聯展。朱德群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他是在這裡的大茅屋認識「久仰大名」的潘玉良,她總是坐在最前排作裸體寫生。常玉生前最後一次展覽亦是於此舉行,潘玉良和王守義同來道賀,王還買了常玉的屏風來裝飾餐廳。潘玉良一直積極參與這區的藝術活動,多次參加Ecole de Paris沙龍展,並曾成為其幹事。

15:19 記錄片專家Sofia的電腦瑩幕閃出幾個字: Chez Ceux du Montparnasse (1957),介紹處有「Pan Yulian」兩個法文字。是它了﹗存片地點︰Forum des Images,地址︰Porte St. Eustache。

潘玉良的簽名是「玉良」兩字,法文音譯往往為Pan Yu-lian,近年英語系地區傾向以Pan Yu-liang為準。潘玉良的作品中很多是以自己為繪畫對象,一般認為她最美的自畫像是這幅繪製於約1944年的作品(圖十一)。整個畫面在刻意經營下顯得古典,但郤來得有點作狀。我最喜歡的是她雙眼的憂鬱之情,很具吸引力。另一幅醉酒後的自畫像(圖十二)充分表現了潘玉良豪邁奔放的一面。兩幅作品,判若兩人。

16:00 乘坐「無人駕駛」的14號線來到Chatelet。在這個最繁忙、最複雜的巴黎地鐵站裡,我迷路了。腿酸了、背痛了,袋子裡的手提電腦開始作威作福。

16:47 找到Forum des Images了,閉館修葺中﹗圍牆不起眼處有一告示︰Collection de films : Pavillon de l’Arsenal。在哪裡?問了四個法國人,沒人知道。發出三個sms,「請幫我上網找」。12分鐘過去了。第一個朋友回覆,找到了。

18:00關門。只剩一個小時,趕過去嗎?賭一次吧。

賭,潘玉良的生命總好像是在「賭一次吧」中渡過,她有種不得已的冒險精神,同時亦只有相信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所以她喜歡畫占卜牌,如在油畫《玫瑰》中特意將撲克牌加入靜物,而水墨作品《玩撲克的女人》(1957)則顯示了這種「賭」的宿命感。

17:20到達Sully Morland站。Morland 大道21號便是Pavillon de l’Arsenal。目標︰二樓歷史檔案室。負責人說︰門外六台紅色電腦就是了。爆滿了。時間剩下40分鐘。

17:31 最重要的一刻終於來臨﹗在「尋找」一欄輸入片名,跳了起來。片子不在Pavillon de l’Arsenal﹗天呀,別耍我﹗再試一次,輸入製作人名字……10秒……心跳了19次……YES ! Chez Ceux du Montparnasse (1957),Réalisateur︰Jean-Claude Bernard Documentaire,36 mins。我今天的生活就是為了這36分鐘﹗

36分鐘的影片用了半分鐘的時間來「長篇」介紹潘玉良,這時的她已有六十歲,身穿黑色綉色小鳳仙上衣,在工作室內為一中國女性作畫,工作室內堆滿了作品。她目光凌厲而嚴肅地細察著模特兒和畫布上的圖像。我突發奇想,可能我是現今唯一看過這影片的中國人,如果有一天碰到潘玉良的孫女婿,我要告訴他,我去過她的畫室,見過她作畫﹗年份是1957,而非1954,她亦非「唯一」的亞洲藝術家,影片中還有當時紅透巴黎的日本畫家Foujita。反而,她是兩位亞洲人之其一及兩位女藝術家之其一。很可惜,聽不到她的聲音。

18 :41 在保安的護送下,我被請出了博物館。站在巴黎的街頭,我滿足地笑了。拿起照相機,拍下了巴黎美麗的天空﹗



圖片說明︰

1. 潘玉良1921年中法大學入學證件相。由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2. 潘贊化像 1937年 (速寫) 家屬收藏。
3. 《畫魂潘玉良傳》(1995) 電影海報
4. 潘玉良與王守義墓碑 (本文作者攝)
5. 《張大千像》 1959年 (雕塑) 現存巴黎現代美術館
6. 《女人體》 1963 水墨
7. 《白菊花與舊書》 1942年 (油畫)
8. 潘玉良正為王守義塑像 (相片)
9. 《畫魂》(2003) 電視劇集 導演關錦鵬 宣傳海報
10. 《Montparnasse 19》(1957年) 由Jacques Becker導演 (電影海報)
11. 《自畫像》 1944年 (油畫)
12. 《自畫像》 年份不詳 (油畫)
13. 《玫瑰》年份不詳 (油畫)
14. 《玩卜克的女人》 1957年 (水墨)
15. 《Chez Ceux du Montparnasse》(1957),製作人Jean-Claude Bernard︳記錄片,36分鐘
16. 《巴黎的天空》2006年 (相片) 本文作者攝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再登上這篇了!真的很享受這篇~
相當滿足!這種手法實在引人入勝!

好!

Anonymous said...

你好嗎?點解咁耐無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