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May 2008

Camille Claudel 一位女雕塑家的故事

文字 / 丁燕燕
相片鳴謝 / © musée Rodin (Photo : Ch. Baraja), © ADAGP, Paris, 2008
(原文發表於「優雅雜誌」2008年6月號)

跟很多人一樣,我認識卡蜜兒˙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 1864 – 1943) 的名字是從《羅丹的情人》這部電影開始,法國影片以女主角的名字為題,講的是女雕塑家的傳奇人生。而中文版影碟為了吸引市場,把電影冠以另一個曖昧的名字,成為《羅丹的情人》。卡蜜兒和羅丹確實相愛過,他們以師徒關係演變為情人、背叛者、藝術勁敵,十五年的感情瓜葛和傷害陪伴著卡蜜兒的一生。羅丹是卡蜜兒生前最想逃脫的人,而今天人們依然把她的一生終結為「羅丹的情人」,這是社會的不公平。人們把全世界的仰望給了羅丹,將剩下的哀傷和遺忘,都留給了她。

第二次與卡蜜兒不期而遇是認識了她的曾孫侄子,她弟弟保爾˙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的曾孫。「我曾祖父以前是外交官,他去過中國,還見過你們的慈禧太后﹗」第一次見面時,朋友興奮地告訴我。原來保爾是法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散文家,法蘭西學院院士,1895年至1909年出任法國駐中國外交官。羅丹和保爾是卡蜜兒生命裏最重要的兩個人,卡蜜兒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便是為十六歲的保爾作頭像,在她離開羅丹後,保爾成為了她的生命支柱。保爾曾在詩中深情地描繪過姐姐的容貌:「絕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額,無可比擬的深藍色眼睛,性感卻又倨傲倔強的大嘴。……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

最近,巴黎羅丹美術館為卡蜜兒舉行大型回顧展,以「一個女人、一個藝術家」為題,重新評定這位天才女雕塑家在藝術史上的位置。卡蜜兒長期被淹蓋在羅丹的身影背後,以至人們忽略了她的藝術成就。這涉及很多社會、政治以及藝術史因素,如果我們查閱Maria Lomer de Vits於1905年列出的231位女雕塑家名單,當中只有一位成功在奧塞博物館裏占上一席,她就是卡蜜兒。卡蜜兒1898年離開羅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獨立的創作時期。她的數件主要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包括La Valse (1889 – 1905)、Vertume et Pomone (1905)、L’Âge mûr (1893 – 1900) 等。這個時期的作品開始了一種對痛苦的宣洩和對死亡的表現,所有的瘋狂、痛苦、憂鬱、不得志,都被她糅進了大理石和黏土凝成的時空中,那些美麗的雕塑,默默陪伴她孤寂的艱難歲月。卡蜜兒還開創了另一個藝術先例,亦即今天所謂的「系列作品」。她經常以不同尺寸、顏色、物料來表現同一主題,有些評論因而低估她的創造性,其實,這是藝術家對物料的探索,對每個型態轉化過程的深刻掌握。受弟弟的影響,卡蜜兒對東方裝飾藝術深感興趣,例如在代表作之一La Vague (1897) 中,卡蜜兒融合了日本浮世繪的風格來表現海浪。歷史上,女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被視為自傳式創作,卡蜜兒亦不例外。展覽開幕那天,當大家欣賞著她的作品時,依然希望從中看到她和羅丹這段關係的蛛絲馬跡。一同展出的大量書信,大大滿足了好事者的獵奇心態。


1913年是卡蜜兒一生的分界點:她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大戰爆發後,卡蜜兒被轉往阿維尼翁(Avignon)附近的收容所,直到1943年10月19日去世。

《Camille Claudel 回顧展》
巴黎羅丹美術館 2008年4月15日至7月20日 79, rue de Varenne, 75007 Paris